今早我朋友有事情,所以我自己去逛逛,中午約在英格蘭銀行附近會合。在Oxford Circus下車後,我決定不看地圖隨便亂走,看會逛到什麼地方。朝著Regent Street亂走,再鑽去巷子裡逛,很多店還沒開,不過看得出這區的高級精品店不少呢!街上有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來來去去,大概是要去上班吧,但是已經九點多了耶,唉,真幸福。再逛了一段,發現Ritz飯店就在眼前。這也是個古老的建築,非常漂亮且壯觀!現在很多有錢俗人為了裝氣質,不是都開始強調「低調奢華」嗎?Ritz才真正叫做低調奢華。路易十六風格的建築,看起來古老卻浪漫,朝裡面望去燈光昏暗,但水晶吊燈的閃耀不會因柔和採光而被忽視,座椅與擺設的安排,都讓你想像以前讀過的貴族生活。

不過Ritz有服裝規定,我這天穿的應該不太符合,於是就沒有進去仔細瞧。繼續往前走,發現原來綠園(Green Park)就在這旁邊!趕緊走進去瞧一瞧。我想,倫敦人大概會覺得我有毛病,怎麼對公園有一種莫名情愫,見到就想衝進去。當然,我知道台灣鄉下也有很多樹與草地,但那是鄉下。能夠在城市裡呼吸到那麼自然的空氣、或是至少在戶外慢跑時不會二氧化碳中毒,對台北人實在太難想像了!我羨慕他們在公園裡往外望,只看到天際,而非一堆高樓;羨慕在公園裡根本聽不到城市的聲音;羨慕在公園裡有乾淨的池塘與非常廣大的草地;這種神奇的「世內桃源」實在令我無法自拔。

即使我沒去過紐約,我可以想像那兒的天際線有多美,各種高樓大廈刻劃出獨特線條,天際線變成了在重重壓迫包圍之下鑽出的一抹光明與希望。但是若要長住,那種天際線卻不是我想要的。我渴望的是低矮但美麗的屋子,以及滿佈的公園,抬頭仰望就會看到一望無際的天空。前天參加tour時,嚮導驕傲地告訴我們,倫敦市區有三分之一都是綠地,而且絕大多數的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真的是很夢幻!我知道倫敦人一定認為其他地方更適合居住,例如日內瓦等等,但對我而言,倫敦已經太足夠了。

進了綠園,空氣又清新了起來,今天艷陽高照,公園裡休息散步的人很多。我輕鬆地隨便逛,莫名其妙又走到了個金碧輝煌的大門,出了這綠園大門,就是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了!此時接近11點,前面的廣場上已聚滿了人,等著看衛兵交接。不過我已跟朋友約好明天來看,所以今天就不急著看了。


於是,遊客拼命往白金漢宮方向走來,我卻逆行遠去,沿著聖詹姆士公園(St. James Park)旁的大馬路前進,這又是個如夢似幻的公園,細小的樹葉伴著陽光特別動人,由深紅至嫩綠漸層的顏色像油畫般讓人沉醉。


此時兩位騎著馬的巡警迎面而來,正在聊天談笑,真是個歡樂的工作!走著走著,遠處卻又飄來樂隊演奏的樂聲,原來皇家樂隊正要從轉角出發到白金漢宮,路中間交通警察騎著馬指揮交通讓他們過,觀光客也拿著相機照個不停。果然皇家是很有賣點的,只要皇室存在,英國的觀光事業一定沒問題。之前不論哪個景點的紀念品店,都有一堆皇室相關的書籍、T恤、餐具、甚至假皇冠等等。

現代人總是對古老神秘的東西興致盎然,就像以前我去北京紫禁城,因為當時才看完電視劇「滿清十三皇朝」沒多久,對那些皇帝皇后都還頗熟悉﹝不過對歷史不熟悉,因為電視裡播的都是胡說八道﹞,所以看到紫禁城的時候非常有感覺,尤其帝王生活總給人許多神秘感,於是特別令人想研究,我買了不少紫禁城相關的書籍,想看它介紹哪個皇帝在哪個房間做了什麼事情、以及光緒皇帝的老婆有多醜,諸如此類。有歷史的都市,真的可以好好發展觀光,畢竟觀光業算是一種可讓人脫離亞洲型苦命代工模式的良藥。

走過聖詹姆士公園,我又回到了第一天至倫敦時造訪過的特拉法加廣場,找了一班可以直達英格蘭銀行的23號公車,就坐到上層享受「公車觀光」了。公車先是沿著The Strand走,這段路頗熱鬧,逛街人潮不少,知名的Savoy飯店也在這條路上。之後,公車開過了艦隊街(Fleet Street)。我後來回家翻書才知道,這條街是出版業的大本營,十五世紀末,英國印刷業的起源就是在這條街 。世界上第一份定期發行的報紙也是於1702年在此誕生的。另外,也得在此幫這條路正名一下。在大多數狀況下,這條街都被翻作「艦隊街」,然而據說這條街名由來是因為這裡原本是條小河"The Fleet",這裡的fleet就是指小河,所以嚴格說來它應該是小河街。

公車經過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之後,越來越接近金融區,附近有條Cheapside,是他們古早的金融與商業中心。中世紀時,這邊可說是倫敦的購物中心,附近有針線街、牛奶街、麵包街等等。如果有看過1995年版的BBC影集「傲慢與偏見」,可能還記得,片中家世好的賓利小姐,聽到伊莉莎白的姊姊Jane提到自己親戚住在Cheapside時,表情與說話態度有多鄙夷了。在那時候,從商是很可恥的﹝或許現在也一樣?哈﹞。

到了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上一站,我下車逛一逛,走到了Royal Exchange,這也是棟古老的建築,本以為它裡面大概是些老銀行吧,原來並不是。裡面有許多超高檔的商店,大概是給附近的金融人士狠狠敗家用的。中庭的餐廳也很高級,此時正是中午,穿著正式入時的人們把位置都佔滿了。

不過,Royal Exchange的外面同樣熱鬧。許多上班族拿著報紙、三明治與飲料,坐在外頭的座位上享受休閒時光。我也跟著他們在陽光下享受,順便等我朋友。在倫敦,我發現許多人喜歡捧著午餐在外面吃,也許在公園、也許在廣場、也許就在辦公室附近某個草地上。其實以他們的都市環境,在外頭吃真的比在餐廳裡吃還享受。要是在台北的戶外吃,可能光灰塵就讓你吃飽了。

等到我朋友之後,我們都還沒餓﹝今天比較晚起床﹞,所以直接去英格蘭銀行參觀。英格蘭銀行也就是英國的中央銀行,它附設的博物館(Bank of England Museum)是免費入場的,可以從針線街(Threadneedle Street)左轉進入,裡面幾乎記載了所有英國金融史與金融制度。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當時是為了籌措威廉三世攻打法國的經費所成立,不過,由於歷史悠久,目前據說只有外牆是18世紀的設計,其他部分則為20世紀初期新建。在它附設的博物館裡,陳列了許多古老的錢幣、鈔票、債券等等,並且介紹了一些簡單的金融概念,他們很會利用實例來讓枯燥的金融議題變得有趣,例如講解「通膨」的影片中,運用了許多真實案例,讓這些很教條的內容,變得非常有趣而切身。我同伴就說,要是咱們的中央銀行也可以弄成這樣,該有多好啊。

博物館裡還有個值得玩的虛擬外匯交易遊戲,簡而言之就是讓你扮演英格蘭銀行的外匯交易員角色,在限定時間內跟別人報價與交易,看能賺多少錢。整個遊戲環境非常真實,你看得到各種主要貨幣的報價,可以主動打電話給其他銀行交易員,也有人會主動要求你報價。要是你報給對方的速度太慢,對方還會催你。不過,我真的對外匯有障礙,一直搞不懂哪種貨幣報價時美元是分母;哪種又是分子。亂玩一通之後我只賺了三千多美金,我朋友卻賺了一萬三千多!唉呀呀,我還是當文人比較適合啦,呵呵。

這個博物館的紀念品店﹝又來了﹞賣的東西都頗精緻,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鵝毛筆與墨水組了!不過一組要15英鎊左右,而且我還真不知道該拿來作什麼,想想還是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