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拖到最近才看了這部電影。很久沒有觀賞廣受好評的愛情片竟然看到不耐煩、想快轉了。總覺得要嘛就是我有病,要嘛就是編劇有病,或者我們兩個完全處於不同世界。



通常我對愛情片的容忍度極高,連很多人可能認為沉悶的「心火」(Heartburn),我都還是看得深受感動、頻頻拭淚。但是「偷情」裡面的角色與劇情設定,對我來說實在像外星球的狀況,讓我不曉得劇中人到底什麼毛病。或許本片的名稱應該改為另一部Mike Nichols 導演的片:"What Planet Are You From?"。我想這是劇本本身的問題,不是導演。

本片的導演Mike Nichols已經七十幾歲了,早年導過很多部我喜歡的電影,例如1966年的「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7年的「畢業生」(The Graduate)、1986年的「心火」(Heartburn)、1988年的「上班女郎」(Working Girl)、1990年的「來自邊緣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1991年的「意外的人生」(Regarding Henry)等等。所以,我有一切理由希望自己喜歡「偷情」這部片,但沒有辦法。真的很難看。



這部電影的野心,是想揭穿性愛與謊言的本質,但卻只用非常狹隘的角度看待人性。以下且讓我用簡化的方式敘述電影劇情,或許少掉那些精湛的演技而只剩劇情敘述後,各位也會覺得這劇情很奇怪。

倫敦一位在報社寫訃聞的Dan,有天看到一個美國來的女孩、也是一位脫衣舞孃的Alice被車撞了,送她到醫院,兩人互相調情,這時的Dan另有女友。然後跳到下段,Dan與Alice戀愛同居,Dan成功地出了本書,為了宣傳他需要拍照,Anna是他的攝影師,就在初次見面那天,這兩個陌生人親熱了一陣之後,Anna因為知道Dan有女友,所以認為不妥而拒絕進一步交往,但Dan卻為Anna瘋狂不已。然後Dan上網假冒Anna,安排她與一位名叫Larry的醫師見面。下一段,Anna開展覽時,因為Dan與Alice也去了,所以Dan得知Anna與Larry已經成為一對,Dan卻一直哀求Anna讓他見她;另外Larry也對Alice心動,只是沒有採取行動。突然跳到下一段,Anna已經跟Larry結婚了,但Anna同時又搞上Dan,Anna與Dan分別告知伴侶自己的不忠。難過的Larry某天在脫衣舞吧巧遇難過的Alice,兩人在那邊互相勾引後又跳到下一段。噢天哪,我已經不想寫後半段了。Who are these people??

摘要是:Alice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她要的人不要她,堅強的她總是懂得什麼時候該離開,但她不會用任何計謀要別人改變;Dan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他的感情是跳躍式的,可以對一個陌生人Anna發情,可以在發現Anna不要他之後馬上轉回去愛Alice;Anna什麼都要,是個"spoiled bitch",可以愛上一個陌生人,可以在愛著A的時候跟B結婚,可以好像愛A但又莫名其妙選B,她當然是個聰明、很會計算的女人,電影一開始當她知道Dan有女友還想跟她外遇時,她問Dan「你為什麼要浪費她的時間」,她很明白這些實際的問題,但也很自私,不在乎去傷害多少人,而且她最讓我不解的是,她願意跟一個在網路上淫聲浪語找砲友的Larry交往並結婚;Larry知道自己要什麼,他也聰明地用計爭取,但我沒法為他的結局感到高興,因為他費盡心思挽回的,是個spoiled bitch。



劇本整體說起來其實只是在製造某種「氣氛」,每個角色都被帶到某種偏激或極端,以便編劇強調他想傳達的意思,使得整部片變得很狹隘。大部分情況下,劇中角色的考量都植基於佔有慾、性、與對孤單的恐懼,這部片裡沒有愛。有些電影的背景設定與主角,也是一群沒心肝沒感情的人彼此的互動,但是那些電影有前後脈絡、或是前因後果,而「偷情」一開門見山就是一群自私鬼,天生以傷害、欺騙別人為目的而存在。我不認為「偷情」屬於一般人稱呼的愛情片,因為在這部片裡我看不見一丁點的愛,除了在Damien Rice的那首"The Blower's Daughter"裡面。或許有人會說,這部電影誠實地展露了人性,我不贊同,我認為「偷情」只展露了很狹隘、很小的那塊人性,隱善揚惡來創造某種虛偽的美感。

另外,本電影是由舞台劇改編,而電影中保留太多舞台劇痕跡,讓我覺得很可惜,畢竟電影應該可以呈現地更流暢,人物對話也可以更寫實更自然。而且,由於時間線裡留了太多空白,每次跳到下一段,鋪陳到另一件莫名其妙的發展時,我根本無法理解怎麼會變成這樣,使得原本就已經很不真實的角色變得更難懂。

所以,這部片最棒的資產就是演員。真感動,看到這些一流演員為三流劇情花那麼多力氣演出。

例如電影前段那場Alice與Anna的對峙就是很棒的表演。Larry與Alice在脫衣舞吧的那幕更是突顯兩人演技的厲害。克里夫歐文(Clive Owen)當年在倫敦劇場演的是Dan的角色,在電影裡演Larry卻也非常得心應手。克里夫歐文將富有原始人個性的Larry飾演得太棒了,眼神與笑容精準詮釋了Larry野性與理智的融合。我最早開始注意克里夫歐文是在2000年的電影「綠指奇蹟」(Green Fingers),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一群囚犯在開放式監獄裡弄起園藝,還準備參加全國大賽,克里夫歐文飾演囚犯之一,被假釋之後因為心中放不下園藝大賽,竟然又去偷東西以求返回牢裡。當時覺得他認真專情的眼神很有喜感,後來看他越來越紅,也頗為他高興。









Alice這個角色,算是被寫得最美的角色,因為她最碰觸不到,如一縷輕煙。她的工作是脫衣舞孃,只能看不能觸摸;而她雖然將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愛人Dan,讓他出了本書,但Dan最後卻發現自己連Alice的真名都不知道。Alice的距離感與脫俗,使這角色變得比較接近形象,而非真實人物,但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把她演活了,有血有肉,而且她當時才24歲左右,真是個天才演員。





茱莉亞羅勃玆(Julian Roberts)與裘德洛(Jude Law)則是比較弱的兩位,尤其裘德洛,看到後面我以為自己在看「阿飛外傳」(Alfie),他總是演一樣的角色,沒有突破沒有驚喜,頭髮又快掉光了,真讓人為他擔憂。











結論:片中的Alice批評Anna的攝影作品,只是把一群悲傷的人拍得很美,她說:"It's a lie. It's a bunch of sad strangers photographed beautifully, and... all the glittering assholes who appreciate art say it's beautiful 'cause that's what they wanna see."我想「偷情」整部片也是。一種膚淺、虛偽的美。







不過轉念想想,也許編劇與導演就是要告訴我們四個超級膚淺男女的故事,他們簡直是閃著大燈提示「膚淺」概念,想想劇中男女的職業:Larry是皮膚科醫生,只探究表皮;Anna是攝影師,只看表象美麗與否;Alice是脫衣舞孃,只給人看外表而不讓人接近;Dan是訃聞作者,在新聞業中這是少數完全不需要深入分析能力,只需用幾句話把死者所為人知的那面寫出來。如果這種「膚淺」是編劇的本意,那他做得很好,我真的看到四個原始動物的求偶過程了。

如果你愛看描述都會男女醜陋面的這類電影,可以看「惡男日記」(In The Company of Men);如果你愛看兩個好像相愛的人卻彼此折磨半天,沒完沒了,可以看「愛情有害健康」(El amor perjudica seriamente la salud / Love Can Seriously Damage Your Health),好笑又好看,飾演年輕時代女主角的是潘妮洛普克魯茲唷;如果你喜歡看情場如戰場的精采兩性鬥爭,可以看「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 。當然,如果你喜歡看娜塔莉波曼穿性感丁字褲的模樣,那就看「偷情」吧。

以下就貼一些讓我覺得「偷情」還是值得看的畫面,以饗讀者。











最後,我個人比較喜歡劇場版的結局,在此與各位分享。不想知道的請趕快跳開。

電影裡,Alice優雅美麗地走在紐約街頭,路人都忍不住瞧她。不過劇場版裡面,Alice走在街上時被車撞死了,Larry與Anna並沒有在一起,而在Alice的葬禮上,Dan與Anna見了一面。

我蠻喜歡這樣的結尾,因為看這部片那四個人,經年累月地互相交換伴侶,實在是很煩,所以要是有角色掛掉,或是終於愛上第五個角色,都會讓我開心一點。所以哩,同樣的劇本交到我手裡,大概會改成昆汀塔倫提諾型的電影,演變成愛的大逃殺,讓那些主角們一次通通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