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Black Swan)出乎意料地好看!我的意思是,相信喜歡看主流片的觀眾,應該也會蠻能接受的。每次到了奧斯卡時節就會有些很悶、很能讓演員發揮演技、但大部分觀眾都會睡著的片,不過,「黑天鵝」並不是這種電影,而且,即使你不喜歡芭蕾舞,也沒關係,本片跟芭蕾本身的關聯其實並不強。不過我得提醒要去看的朋友,如果平常不習慣看驚悚或血腥的電影,看本片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嚇到。本片在美國被列為R級,我原本直覺以為它的R級是因為女女性愛戲,看了電影倒覺得性愛部分還好(有女同與口交但半點都沒露),不過突如其來的嚇人畫面倒是不少。



Nina﹝娜塔莉波曼﹞是個芭蕾舞者,與極有控制欲的母親﹝Barbara Hershey﹞同住。Nina想要爭取「天鵝湖」的主角位置,然而在新的詮釋要求下,這齣劇的主角必須一人分飾兩角──黑天鵝與白天鵝,天真純潔的Nina非常適合扮演白天鵝,卻不知該如何詮釋邪惡魅惑的黑天鵝,而新來的另一位舞者Lily﹝Mila Kunis﹞似乎很適合黑天鵝的角色,這為Nina帶來無比的壓力,她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另外,看見被舞團逼走的前輩/前主角Beth﹝薇諾娜瑞德﹞的悲慘下場,Nina不禁擔心自己也會走上她的路。



以下有小雷



一個一心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該如何同時分飾這天差地遠的黑白天鵝兩個角色呢?若發現一定要殺掉那個白天鵝般的自己,才能完美詮釋黑天鵝,那又該怎麼辦呢?Nina可以犧牲所有的時間與精力,以接近自虐的方式全心精進自己的舞技,然而黑天鵝的態度與氣質,卻是單純的她沒辦法靠「訓練」而來的,當她望著天生帶有黑天鵝氣質的舞者Lily,心中的壓力可想而知。Tori Amos的歌曲"Cooling"裡面有段歌詞:"but do i hate what she is / or do i want to be her",Nina同時討厭Lily、害怕Lily把她的角色搶走,一方面又很渴望變成她,Lily代表著Nina缺乏的一切,Nina會恨她的原因,或許是因為Nina太想變成她,而Nina需要進入多麼走火入魔的地步,才能激發她心中的黑天鵝特質呢?甚至,Lily的存在是真的嗎?Nina瘋了嗎?



有時候,天才與瘋子只是一線之隔,為了追求完美藝術高峰,背後所需要做的犧牲難為外人道,而本片更是將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其中的瘋癲恐怖,以及許多突如其來的可怕畫面,讓我一時還以為本片要變成那種B級驚悚片了,但看到後面越發被女主角的心理狀況深深吸引,而驚人結局更是讓一切變得合理。導演沒有特別在電影裡點明事實或想像,我看完電影之後仔細回想,仍然難以判斷真實與幻想,這或許就是導演的用意,讓觀眾與女主角的立場接近,失去對真實的掌握。更難能可貴的是,觀眾很難預測得到劇情的走向,尤其在最後一幕。另外,音效部分搭配得很精彩,例如骨折的聲音就聽得我皮皮剉。電影色調方面,大部分都給人單色調的感覺,因此更凸顯傷口、血液、口紅、抓傷等等的艷紅等等。拍攝手法方面,在拍舞蹈畫面時,常常是用手持特寫鏡頭跟著舞者,因此觀眾看到的不是遠觀芭蕾優雅舞姿的美,而是舞者的汗水與緊張,這種近距離特寫也讓觀眾感覺很緊繃。



娜塔莉波曼演得很棒,同時展現了脆弱與嚇人,任何演員獎沒有提名她的大概都有問題,我不曉得她的芭蕾舞跳得好或壞﹝片中很多舞蹈是她本人跳的﹞,我平常不看芭蕾因此無從分辨,但至少以我這門外漢而言她完全可以說服我,何況,要擔任本片主角,演技比舞技重要太多了,而娜塔莉波曼在片中展現出的雙重人格教人驚艷,甚至連她的體態都很像個真正的芭蕾舞者──從體重到肌肉線條都是,這應該可以說是她從影以來最成熟、發揮最好的角色吧。在「忘掉負心女」(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裡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女Mila Kunis有不錯表現,她演的Lily渾身散發極為自然的大膽性感魅力,與怯生生、時常為了不夠完美而憂慮的Nina形成強烈對比。飾演舞團總監的Vincent Cassel也相當棒,他亦正亦邪,讓觀眾無法確定他對女主角的種種作為,到底是想要佔便宜,還是為了藝術的完美。







另外提一下,本片與導演Darren Aronofsky的另一部講摔角手的作品「力挽狂瀾」(The Wrestler)有不少相似處,仔細想想芭蕾與摔角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體能與心理的極度挑戰,也都可能遭受嚴重傷害,而且芭蕾對精準與完美的要求,似乎更容易讓人走上偏執之路,在美麗優雅舞蹈的背後,常常是不堪入目的腳趾頭或飯後人為的嘔吐,以芭蕾來詮釋壓抑、驚悚與瘋狂,我覺得是很棒的選擇。

(Photo courtesy of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