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565389_1280x720.jpg

比利時電影《布魯塞爾黑街日記》,猶如黑街非裔青年版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十幾歲的女孩Mavela(Martha Canga Antonio)因為表哥的關係,加入青年黑幫The Black Bronx,然而她卻愛上敵對摩洛哥幫派1080s裡的Marwen(Aboubakr Bensaihi),一切開始失控。

black_2015_pic01.jpg

比起淒美的羅蜜歐與茱麗葉故事,《布魯塞爾黑街日記》這街頭版本可怕得多,非裔主角面對的不僅是所屬圈子對戀情的不諒解,還要面對極為殘酷的移民現實與黑道慣例。The Black Bronx這幫派裡的女性通常是任男性成員玩弄的獵物,原本由於Mavela的親戚關係,可以免於這類凌辱,但在她與Marwen的事情被發現後,這樣的保護傘不復存在。

更雪上加霜的是,Mavela曾被逼著將摩洛哥幫派老大的女友Loubna誘出,讓Loubna遭The Black Bronx輪暴,Mavela與男友Marwen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為複雜。

劇情發展至此,再見到Mavela其後的沉淪,就不難了解到,許多吸毒與相關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不是靠處處宣導「不要吸毒」就可以解決的。在那種痛苦無出口的人生裡面,一旦被半強迫半自願吸了毒之後,那幾乎是人生苦海中唯一的解藥或麻醉藥,幫助人捱過每一天。想解決毒品與幫派犯罪問題,得從問題源頭來解決。這源頭就是「沒有希望的感覺」,它是墮落的主因,生成因素並不純然只因種族,而是常常伴隨種族膚色而來之「你不會有機會」的感覺才是關鍵。片中關心女主角的警察與母親,也都是有色人種,但他們在社會上算是有立足之地,因此不易走上歧途,即使遭受歧視恐怕在所難免,但起碼生活並未陷入沒有希望的黑洞裡。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好的機會與才能,如果再加上膚色不討人喜歡,生存困難,那麼混黑道、為非作歹、吸毒等等,恐怕是最吸引人的選項,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而一旦走上去,就難有回頭路了。

black_2015_pic02.jpg

在《布魯塞爾黑街日記》裡頭,警察們顯然看過太多這種例子,對於涉入幫派未深的年輕男女,很想伸出援手,但還是難以將這些人拉出漩渦,對照現實世界裡,許多國家面臨關於移民與治安的挑戰,實在很難樂觀看待,太多問題盤根錯節,也不會有雙贏的選項。像布魯塞爾的多元文化背後,就有著許多令人難以面對的真相,《布魯塞爾黑街日記》有一部分背景在Molenbeek,如果大家有印象,在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後,比利時警方就是在Molenbeek逮捕恐攻主嫌之一。根據報導者的文章〈這一次,恐懼真正籠罩布魯塞爾〉,裡面就提到「近年的歐洲大型恐怖攻擊,從2004年的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爆炸案,到去年11月的巴黎恐攻,都有作案者曾在布魯塞爾西部的莫倫貝克(Molenbeek)長期居住過,這個地方相較於其他區域貧窮,移民人口占了80%,因為涉及恐攻的人不少,莫倫貝克也遂被冠上了『恐怖分子溫床』的惡名。」可以想像在《布魯塞爾黑街日記》裡的殘酷劇情,離真實情形恐怕不會太遠。

black_2015_pic03.jpg

《布魯塞爾黑街日記》裡面年輕幫派成員的演員都是素人,但演技絕對是專業等級,尤其女主角Martha Canga Antonio各種真實情緒令觀眾極為震撼,隨著角色的墮落,原本有的年輕光彩完全消失,身心折磨將她徹底摧毀,難以想像前後是同一人。音樂也搭配得很精彩,尤其一段搭配Oscar & the Wolf翻唱版本的"Back to Black",非常扣人心弦。

本片導演雙人組Adil El Arbi與Bilall Fallah之前合作過另一部長片《Image》,《布魯塞爾黑街日記》的耀眼表現讓他們拿到好萊塢門票,即將執導《比佛利山超級警探4》,我很期待這組導演是否能為這個80年代經典電影系列帶來新世紀的活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布魯塞爾黑街日記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