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jpg

2017年堪稱英美影壇的「敦克爾克年」。這場二戰時期最重要的軍事撤退行動,在2017年提供靈感給三部電影,一是克里斯多夫諾蘭導演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從軍人與平民的角度觀看整場撤退;一是瓏雪兒菲格導演的《他們的美好時光》(Their Finest),描述電影人如何拍攝關於敦克爾克撤退的政治宣導片以振奮民心;第三部則是喬萊特執導、蓋瑞歐德曼主演的《最黑暗的時刻》,從甫上任的邱吉爾首相在政府裏頭如何排除他人的反對、以及內心的疑惑,做出影響英國甚至世界局勢發展至深的決定。

011.jpg

《最黑暗的時刻》涵蓋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始於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將當上首相之時,到同年6月4日,在英國下議院發表知名的「我們會在沙灘上戰鬥......」的「永不投降」演講。也就是《敦克爾克大行動》電影尾聲,士兵在火車上讀報紙念出的那段演講。

037.jpg

邱吉爾首相當時是腹背受敵的。雖說成為唐寧街10號的主人,一向是邱吉爾的夢想,但這個時機是最黑暗的時刻,英國有三十萬士兵被困在法國的敦克爾克,隨時可能被殲滅,德軍在法國與比利時大有斬獲,美國由於中立法案,無法提供有用的幫助,而國王喬治六世(班曼德森飾演)(這位國王就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裡的口吃國王)不喜歡也不信任他,連同黨人士都討厭這位酗酒又壞脾氣的老菸槍,內閣則有很多人不支持邱吉爾的主戰態度,希望他考慮與希特勒和談,更別提大家都把一戰時在土耳其加利波利(Gallipoli)的慘敗全算在邱吉爾頭上。

012.jpg

013.jpg

039.jpg

邱吉爾的心裡也是飽受煎熬的。以當時的局勢看來,他真有可能成為終結大英帝國的首相,即使邱吉爾心裡認定奮戰才是對的,也明白若去談個「和平協議」最後一定無法保持自由與獨立性,但也不能排除,他可能會葬送千千萬萬原本可以苟活的人民,這些帳都要算在邱吉爾頭上,人們根本沒有選擇權。

027.jpg

敦克爾克的撤退,也是一場大賭注,如果失敗,不僅困在那兒的士兵恐將全軍覆沒,連派去的軍艦、民船、戰鬥機,以及所有參與行動的軍民、人力,都會被犧牲,更無法抵禦在英方行動失敗後跟進攻擊本土的德軍。

021.jpg

有一幕,邱吉爾向美國總統法蘭克林羅斯福撥了一通求助電話,對方坦言受限於中立法案愛莫能助,此時邱吉爾不發一語,表情憤怒又失落,透露了在國家存亡之際,他肩上背負的龐大壓力。

作戰期間的決定,每件都是困難重重。如果用最後的結果,拿來評斷邱吉爾,對他歌功頌德,說他英明睿智,其實是過度簡化他承受過的折磨。更值得佩服的點,是他為了求勝,願意做什麼樣的決定、扛什麼樣的罪惡感、面對哪幾種可能性,這才是一位領導者真正過人之處——承擔他人之所不能承擔。在《美國隊長:英雄內戰》裡面,緋紅女巫救人時意外失手,傷及無辜,心情惡劣,美國隊長安慰她說:「這工作啊......我們已經盡力救到最多人,仍常常無法救出全部。但如果我們沒法與這樣的痛苦共存,也許下次我們就誰都救不了了。」

020.jpg

「承擔」與「下決定」一樣重要,要當一位好領袖,責任不能推給別人,也永遠躲不掉後果。就算敦克爾克撤退成功了,就算二次世界大戰打贏了,邱吉爾同樣要背負過程中的種種黑暗面,例如《最黑暗的時刻》提到在法國加萊(Calais)英軍的犧牲打,戰略上是希望四千士兵能將德軍的注意吸過去,為在敦克爾克等待撤退的英軍提供些許掩護,但最後的效果在歷史上有爭議,某些學者認為要求加萊的英軍犧牲,對結果並沒有多大影響;又或者,在敦克爾克撤退後,還有一場在政治與軍事戰略上更複雜的事件(發生於1940年7月,因此未出現在本片中),就是邱吉爾下令攻擊法國海軍在阿爾及利亞Mers-el-Kébir的船艦,造成將近一千三百名法軍陣亡,這是因為邱吉爾認為當時的法國,在六月簽了停戰協定後,已經成為德國納粹的魁儡,為了怕法國海軍的強大戰艦落入德國手中,令英國失去在大西洋的優勢,邱吉爾寧可在談判不成後,攻擊法國海軍。

038.jpg

這些困難至極的決定,以及可怕的罪惡感,才是成就一個領袖的真正現實。《最黑暗的時刻》透過蓋瑞歐德曼的演技、陰暗而雪茄菸飄渺的房間、似乎要很努力才能穿透黑暗的光線,傳達了以上概念。

043.jpg

在許多自我懷疑與害怕之後,幸好邱吉爾還是找回了信心與力量,除了因妻子(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的激勵、英王喬治六世在關鍵時刻表達支持,也由於他在因戰爭失去哥哥的秘書(莉莉詹姆斯飾演)身上,在地鐵裡的平凡人民身上,看見這個國家的力量,國家的靈魂。這些平民,不是那些總可以談出某些條件來自保的上流政客,若英國成為納粹德國的附庸,平民們才是要面對生活方式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群人,民眾堅定的英國精神與信念,讓邱吉爾有了十足信心,於是更確立了「永不投降」的態度。

029.jpg

023.jpg

042.jpg

只不過我得抱怨一下,接近尾聲的這場「首相搭地鐵與民眾談心」戲碼,雖然對劇情推展很有效果,但相當令我出戲。明明是1940年的邱吉爾,這段戲的安排卻要如此重視多元種族,令我傻眼,實在不認為邱吉爾是可以跟一位黑人聊到那麼多句、態度如此和善平等的人,彷彿真心珍惜他的意見,畢竟邱吉爾不僅脾氣暴躁,他的種族歧視也是出了名的。當然,他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我並不準備用21世紀的標準來罵他,只是電影這樣呈現讓人很出戲,好像看了闔家觀賞版的《死侍》。

(補充:邱吉爾並沒有在敦克爾克撤退前去搭地鐵。他最後一次搭地鐵是1926年,根據妻子說法,他被那些交錯的路線搞糊塗,迷了路,還得找人去接他。)

整體而言,《最黑暗的時刻》不僅是歷史戲,它更用「對歷史結局未知」的角度,突顯出邱吉爾面對的政治決定,有多麼艱難。當事後諸葛很容易,每個選擇似乎都有很簡單的答案,但在當下做決定可是難上加難。甚至,所謂的「反派」如前首相張伯倫與哈利法克斯子爵,也不見得是因為壞或孬而處心積慮想與納粹談和,他們可能只是不想看見成千上萬的同胞血流成河罷了。若是當年敦克爾克撤退失敗,德國進攻英國本土並受到激烈反抗,死傷無數後英國還是成了德國的領地,那麼後人又會如何評價這些政治家?而又有誰能保證上述情形不會發生?最終,偉大政治家能做的,也只有盡最大努力評估、決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執行,對所有後果勇敢承擔。至於其他的,恐怕也只能交給老天爺了。

034.jpg

030.jpg

***
經典對白:
***

Winston Churchill: You can not reason with a Tiger when your head is in its mouth.

***

Viscount Halifax: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

***

Winston Churchill: Will you stop interrupting me while I am interrupting you!

***

arrow
arrow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