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oc 2.jpg
 
通常談到馬丁史柯西斯與勞勃狄尼洛的合作,多數影迷都會先提《計程車司機》、《殘酷大街》、《蠻牛》與《四海好兄弟》等等作品,至於80年代初的黑色喜劇《喜劇之王》,跟前述電影的巨大光環相比,似乎有點黯淡。《喜劇之王》的攝影與畫面,跟史柯西斯其他作品比較起來,少了精采度與特殊風格,平淡無味的光線運用、鏡頭運動方式等等,都更像「電視」規格,而非電影,應是刻意與作品內容與氣氛搭配,但或許也讓對導演抱有高期待的觀眾失望。不過,上映時票房失利的《喜劇之王》,經過這些年卻越來越被重視,它的特殊調性與內容,到了21世紀似乎更能令觀眾找到共鳴。
 
一開始對這劇本題材感興趣的,是勞勃狄尼洛,他買下這份由前《Newsweek》影評人Paul D. Zimmerman寫的劇本,並在1974年就拿劇本找上史柯西斯,不過要等到狄尼洛憑著《蠻牛》拿到奧斯卡獎之後,《喜劇之王》的製作才開始。
 
本片主角是34歲的Rupert Pupkin(勞勃狄尼洛),住在母親家的地下室,自認很有才華,期待有天成為喜劇之王。他用盡手段接近真正的脫口秀天王Jerry Langford(Jerry Lewis),想要在Jerry的電視節目表演一段。對方用各種方式婉拒,Rupert卻越挫越勇,甚至與另一位瘋狂迷戀Jerry的粉絲Masha(Sandra Bernhard)合作,打算綁架Jerry逼他就範。
 
The-King-of-Comedy-Jerry-Lewis-720x405.jpg
 
片中那位脫口秀天王Jerry Langford,是由當年真正的喜劇大師Jerry Lewis飾演的。史柯西斯籌備本片時,以著名脫口秀節目《Tonight Show》主持人Johnny Carson為原型,但Carson婉拒演出,於是找來另一位多才多藝的喜劇之王Jerry Lewis,他的表現相當出色,呈現這位喜劇演員不易見到的另一面,Jerry經常掩蓋不住厭煩與不耐,甚至像體內有什麼怨氣等著要爆發那樣,透露該角的無奈與疏遠。飾演Masha的Sandra Bernhard實在演得太精采,完全沒有在演戲的感覺,她無自覺的瘋狂是如此生猛,像是帶著猛獸般的好胃口那樣,隨時準備往前撲殺獵物。
 
The-King-of-Comedy-Sandra-Bernhard-720x405.jpg
 
勞勃狄尼洛詮釋的主角Rupert非常不討喜,毫不考慮別人感受,也不理會一般社交的潛規則。對方有禮貌地委婉打發他,Rupert卻不懂暗示,自以為從此是人家好友;他不願接受建議,從地方性的表演開始努力,一定要逼到Jerry讓他在全國電視上亮相才能罷休;他給Jerry的名片上印的電話是公共電話,因此他白天守著那支電話不給其他人用......
 
tkoc 1.jpg
 
Rupert把他住的地下室裝飾成脫口秀攝影棚的模樣,有時會幻想自己成名後的情境、以及與他人的對話。導演利用交錯剪接,將Rupert在簡陋地下室裡自言自語演戲的模樣,跟他腦內想像的情境互相對照,特別悲哀。更令人擔心的是,Rupert的行為態度,似乎暗示他已分不清想像與現實,全都糊成一團。
 
king-of-comedy-2.jpg
 
地下室時常傳來Rupert母親的罵聲(是由史柯西斯的媽媽配音的唷),但她是真實存在、還是Rupert的幻想,很難說。這位母親角色只聞其聲不聞其人,而且Rupert曾向Masha抱怨繳不出房租,又在最後上台表演時說媽媽已經去世九年(當然,這也可能是開玩笑),總之觀眾沒法確定他母親是否確實活著,這種諾曼貝茲(《驚魂記》主角)等級的瘋狂,更讓人發毛。
 
名流文化盛行,讓很多人包括Rupert都以為那是唯一通往快樂滿足的途徑,認為成名是世間至高的認可。在Rupert的幻想中,Jerry甚至在電視上送給Rupert一個驚喜婚禮,讓他與女友在螢光幕上結婚,還想像他的高中校長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為過去看不起Rupert而道歉。這更強調Rupert多麼渴望將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攤開在電視上,放送給大家,唯有這樣的公開報復,能平反他的冤屈,療癒他受過的傷害。
 
這些誇張愚蠢行徑有惹人發笑之處,但也看得很不舒服。對Rupert這位丑角,我知道我受不了他、討厭他,若遇上他的苦苦糾纏,我不會有耐心對他客氣。但心裡難免同情他——這個同情有點複雜,我同情他或許真的只缺一個機會、或是精神方面需要幫助,看他不斷嘗試卻不斷被拒絕的模樣,仍會不忍心想別過頭;但另一方面,對他的同情也帶著害怕,社會上一定有不少Rupert這樣的人,如果幾年過去,他們的希望都沒有被滿足,生活持續苦悶窩囊,看不見未來,又認為是社會欠他的,假以時日會否成為社會的大威脅呢?
 
tkoc 3.jpg
 
Rupert就是這樣一個「社會未爆彈」般的角色,到《喜劇之王》最尾聲演完之前,觀眾都很難預料劇情會如何發展、他會不會爆炸。想嘲笑他的愚蠢,又不太敢笑;想罵他是個討人厭的白痴,但又不太敢罵,因為不敢確定他真實面目是什麼樣的人、最後會否做出不可原諒的事。《喜劇之王》的「難笑」不是不好笑,而是身為觀眾無法放膽笑,怕先笑了到最後會被編劇與導演狠狠打臉。
 
勞勃狄尼洛的演出,可說是百分之百投入,他詮釋的Rupert並不知道自己可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對真實處境處於恆常的否定狀態,對世界懷抱光明希望,堅定地將世界看成一齣喜劇。最後這個特質,跟《計程車司機》裡頭勞勃狄尼洛飾演的Travis Bickle恰巧相反,但若撇開這一點,Rupert Pupkin與Travis Bickle有許多相似處,例如性格一樣極端,都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融入,也都得不到愛慕的女性。但站在觀眾角度,觀看Travis的憤怒與暴力比較容易,畢竟那些是觀眾能夠輕易投入、並感覺到快感的情緒;看著Rupert的自取其辱比較困難不舒服,因為連觀眾看了都覺窩囊難受,想要避開。Rupert雖然沒有一把真槍,但他對羞辱的無視,成了他的武器:他不怕,所以換成其他人怕——有一種人怕看到他的尷尬處境,另一種人則怕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這樣無恥的人纏著自己,他會一直回來。
 
The-King-of-Comedy-Rupert-Pupkin-720x405.jpg
 
***以下有雷***
 
最後Rupert終於能上台表演一段脫口秀,觀眾邊聽會邊意識到,這些轉化為笑話的痛苦童年經驗,應為Rupert的親身經歷,於是理解他為何如此需要大眾之愛:他想要彌補生命中缺乏的所有愛,卻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正常的友情發展,完全不了解,也沒機會遇過,因此只能用「電視讓他看見的那種愛」,也就是全國觀眾對名流的瘋狂癡迷與崇拜,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
 
難怪如《喜劇之王》裡的名人Jerry會想徹底關上與粉絲、一般人相處接觸的大門,因為太多人對他們有所求了,上車有人擠進來,去餐廳有人攔截,路上有人要簽名......要嘛想沾他光、要嘛想靠他紅,不給對方就馬上翻臉。最後Jerry只能活成一個住在象牙塔裡的人,疏離而孤寂,留給粉絲去幻想名人生活多麼光鮮亮麗、豐富滿足。《喜劇之王》描繪的Jerry,承受永遠要討喜與競爭的壓力,未能好好享受名利帶來的上流生活,鏡頭捕捉到的Jerry大多時間都不開心,甚至憂慮、易怒,心思也不知飄到哪了。通往名流的路,是否條條大路通黑暗?追夢不成功也黑暗,追成了一樣黑暗?
 
有些時候,追夢這檔事,實在不一定值得鼓勵。成功了當然好棒棒,但失敗的可能就單純被視為瘋子。在追夢的路上,我們怎知道自己不是Rupert Pupkin?別說不可能,別忘了Rupert也不知道自己是Rupert。
 
不過最後,這麼惹人厭的Rupert竟然追夢成功了呢。《喜劇之王》片尾的「Rupert後來怎麼了」,與其說是「皆大歡喜」,倒更像在嘲笑這個社會——反正紅了就是紅了,先紅了就有人聽、有人看,才華倒不一定那麼重要,成名方式不太光彩也不打緊。在一個將「成功」與「發大財」相連、將這種人視為英雄的社會,Rupert確實是個(反)英雄,何況「追求夢想絕不放棄」,正是主流社會最愛讚揚的價值觀呢不是嗎。Rupert的「絕不放棄」,如果最後失敗了,叫做惹人厭,但成功了,這行徑就變成Rupert成功的契機。而這齣喜劇裡面最後的悲劇,在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分不出Joker跟King了。
 
tkoc 4.jpg
 
***
補充——《喜劇之王》於1983年初上映之前的兩個歷史事件:
1980年底,約翰藍儂某個傍晚在曼哈頓自家住宅外面,替粉絲Mark David Chapman簽了名,當天晚上,Chapman槍殺了錄完音回家的藍儂。
 
1981年三月,在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外面,John Hinkley Jr.對雷根總統開了六槍,總統與隨行人士皆受傷,而Hinkley表示他的行為是為了要贏得茱蒂佛斯特的芳心,也就是馬丁史柯西斯之前作品《計程車司機》裡飾演雛妓的演員。Hinkley想模仿那部片的主角。
 
 
 
arrow
arrow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