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阿莫多瓦執導的第一部英語長片《隔壁的房間》,是導演親自改編2020年由美國作家Sigrid Nunez撰寫的小說《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而來,本片獲得2024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作家Ingrid(茱莉安摩爾)在簽書會上,從朋友口中得知年輕時的好友Martha(蒂妲史雲頓)罹癌,即使兩人多年沒聯絡,Ingrid仍毫不猶豫前往探病,在重拾友誼的過程中談天說地、更了解彼此。然而Martha嘗試的療程失敗了,身體越來越不適,由於不願繼續受苦治療,Martha想要結束生命,自己張羅到藥丸,但希望做這件事情時「有個朋友在隔壁房間」,於是她懇請Ingrid幫這個大忙......
 
《隔壁的房間》用最溫柔的方式探討敏感禁忌——「安樂死」。安樂死在多數國家都是犯罪行為,在許多宗教裡也是罪行。《隔壁的房間》很高明,它用自然的對話與心聲,帶出許多病人面對的處境與心境,這裡頭沒有自以為是的正義、也不想討論道德議題,直接從個體面對的處境出發,讓觀眾自己體會。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雖然主題是死,但呈現出來的是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連整部片充滿色彩的美術設計,都在吶喊著世界的亮麗。Martha選定的最後一個住處,遠離紐約住家的喧囂,周圍蒼鬱的大自然充滿生機,尤其,在電影尾聲理應悲傷的時刻,更是安排讓鏡頭裡出現鮮亮的黃色。這些安排發出一個暗示:Martha並非不愛惜生命,正是因為好好活過了,剩下的遺憾是無法施力與掌握的了,所以想要好好地死,讓人生走過的一切依舊美好。
 
在Martha與Ingrid的數次長談裡,Martha回顧與女兒的關係、過去的感情世界、擔任戰地記者的感受與代價,兩人也談到藝術、電影、圖書等等,並回憶起80年代在紐約的日子,那些自在奔放與輕狂的往事,讓她倆一想到就嘴角上揚。Martha充實地活過了。
 
Martha希望在接受現實的同時,仍然盡可能掌握她的生命,而不是被動地任疾病與療程擺佈,白白受苦。正如她所說,她不喜歡把抗癌形容成一種搏鬥,彷彿要是輸給疾病的話是病人不夠努力,這說法忽略了一件事——很多時候,人無法勝天,選擇有尊嚴地退場,不是失敗。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約翰特托羅飾演兩位女主角都約會過的對象Damian,他的戲份雖不多,但帶來特別的觀點,頗有衝擊力。他在後段與Ingrid餐敘時所說的話,包括對氣候變遷與極右崛起的憂慮、以及「不再相信人們會做對的事」,讓人感覺到可能是導演阿莫多瓦很想說出口的想法。阿莫多瓦是在西班牙的法西斯強人佛朗哥獨裁時期長大的,如今看到世界又一副要往極右派衝過去的模樣,想必憂心不已。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電影最後段,Ingrid受到由Alessandro Nivola飾演的警員審問,這位警員自稱虔誠信仰上帝,再三強調如果Ingrid涉及協助他人自殺,不論在法律上或宗教上都是犯罪。該角色的警察與信徒身分,再蒙上一層對自由被宗教與國家律法縮限的擔憂。
 
不過,導演還未放棄希望,透過Ingrid之口,表達出她在與癌末好友相處的過程中,她學習到即使悲劇當前,「希望」仍是有價值的。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而在Martha過世後,身影彷彿還在,這部分也呼應Ingrid的領悟。長得像Martha但與她反目的女兒Michelle(同樣由蒂妲史雲頓飾演)終於出現在母親過世的住宅、並從Ingrid那邊聽聞更多關於母親的事情,母女反而更為親近,而Martha生前居住的房間、躺過的池畔休閒躺椅等等,都彷彿有Martha的印記,甚至空中飄下的雪,都像是乘載著Martha生前曾讀過的文字,穿過陰陽界線來與生者打招呼。就算活在悲劇裡,也不代表人不能享受其中的某些分分秒秒。
 
《隔壁的房間》也刻劃出在悲劇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支持可以多麼溫暖、有多麼強大的效果,例如Ingrid如何支持Martha、Damian如何協助Ingrid、或是健身教練如何在觀察到學員的心情狀態後給予真誠的情感共鳴。
 
所以,即使主題是死,但我觀賞這部片時仍感到很溫暖、很舒服。片中每個主要角色雖有不同的想法與價值觀,但都很尊重他人,不去任意評判別人,交換完意見之後仍是保持善意為對方著想。這種情形在現實中不易碰到,阿莫多瓦將他的角色們保護在《隔壁的房間》裡,幾乎有著如童話般的美好。
 
此外,我特別敬佩Ingrid這個角色,她很努力觀察、吸收、承受各種她不一定同意的看法與決定,盡全力以同理心與尊重態度去替Martha著想,隨時調整自己。她的陪伴就如一股春風、一縷陽光,讓我期許自己也能當一個那樣的人。
 

《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 -

 
有一回Ingrid去健身房,訓練一陣子後她讓教練Jonah知道她跟將死的朋友同住,此時教練停下來與她談談,同時也對她說,他想給她一個擁抱,但現在由於公司害怕訴訟等等問題,所以規定教練不准與學員有任何肢體接觸,不過這也造成一些困擾,因為有些時候,教學時很難純靠言語去指導學員動作上的問題。Ingrid聽了回答道:「這世界荒謬又缺乏人性,而且一時之間不會改變,但是謝謝你,我有感覺到被擁抱了」。我想,這是又一個阿莫多瓦將角色們保護在童話故事裡的證明,畢竟在真實世界裡,教練利用教學為由行性騷擾之實的事件,絕非罕見,但直接下達肢體碰觸的禁令,對於童話故事裡的善良角色們,只是讓世界更為冷酷無情。
 
我想,在殘酷現實狀況下,冷酷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只不過,要是能身處某個被保護與理解的小圈子中,我嚮往片中那樣的信任與支持,雖然《隔壁的房間》是悲劇,但那是人性最美好的狀態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隔壁的房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