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r 1.jpg

《成為里卡多之路》以美國知名喜劇演員Lucille Ball(通常譯為「露西兒鮑爾」)及伴侶Desi生命中的某個關鍵一周為主軸,描繪Lucille身處美國50年代擔任一線喜劇女星的種種壓力。為了增加戲劇性,編劇兼導演艾倫索金忽略真實事件發生時序,將幾件事情全擠進一個星期內。在這周,《我愛露西》女主角Lucille(妮可基嫚)與劇組必須準備好一集節目,並且因為Lucille發現自己懷孕,想向高層爭取讓節目打破當時的規矩、讓節目出現懷孕劇情設計,此外,工作之外的Lucille則面臨有人指稱她是共產黨員,而Desi(哈維爾巴登)的外遇韻事也傳個不停。

btr 2.jpg

如果有看過任何一集《我愛露西》(I Love Lucy)或《露西劇場》(The Lucy Show),應該都很難忘記女主角Lucille Ball偏低沉又有點沙啞的獨特嗓音,以及連珠炮般的講話速度與流暢感。所以選角新聞剛出來的時候,我很難想像妮可基嫚能飾演Lucille Ball,沒想到......她真的行!而且,由於《成為里卡多之路》主線故事是平日的Lucille Ball,而非在電視上表演的那個Lucille Ball,所以聲音風格與喜感呈現不用像《露西劇場》裡那個Lucy那麼極端,讓妮可基嫚與《成為里卡多之路》的Lucille Ball距離更近一點。

《露西劇場》裡的Lucille Ball

IMAG4947.jpg

IMAG4942.jpg

IMAG4940.jpg

索金的劇本很強調Lucille Ball多麼認真看待每一集情境喜劇,包括角色如何走位、攝影機如何拍攝、台詞的一字一句該怎麼改、怎麼讓整場戲更好笑等等,這才知道觀眾輕輕鬆鬆度過的二十幾分鐘、每一次的發笑,需要多少幕後人員花費多少心血、犧牲自己的家庭與健康,還得對抗公司高層各種干涉與古板意見,才能呈現給觀眾。螢光幕前的Lucille Ball讓這一切看起來如此輕鬆,得來彷彿不費工夫,但實際上是完全相反。

btr 3.jpg

而私底下的Lucille,也很嚴正又警覺地看待她的生活,跟她對待《我愛露西》的態度相似。Desi讓Lucille心碎,她知道這段婚姻恐怕不該再維持下去了,但在下定決心之前,她仍是盡最大的力去檢討自己,是否還有沒努力夠的盲點。

索金的劇本帶出Lucille對於穩定家庭的渴望,她知道Desi這樣的音樂家,巡演時有很多誘惑,所以她渴望與丈夫一起演夫妻,除了讓他留在身邊的時間多一點,也讓Lucille與丈夫成為戲中那對幸福的里卡多夫婦,在電視劇裡的保守溫馨家庭氛圍中,感受在真實世界無法體會的舒適與穩定感,每次Desi在劇中喊出那句"Lucy, I'm home."都像一種安慰。這樣的劇情安排,能緩和Lucille在專業上較為嚴厲、冷酷、自私的那一面,讓觀眾比較能產生同理這位主角。

btr 4.jpg

我更喜歡《成為里卡多之路》在接近結尾處,讓Lucille處在一個情感上非常複雜的情境:她面向大眾的那一面獲取很大的勝利,但她的私人家庭生活就像已經開始裂掉的冰湖一樣,明眼人都知道這段婚姻難以維持,就等Lucille是否選擇長痛不如短痛。索金與基嫚合作詮釋出的這個Lucille,隨時要有好幾套版本的自己,來應付不同的狀況、與不同的人說話,像個下不了戲的演員一樣,而她與Desi在片尾這段關鍵時刻的相談,可能有那麼一兩分鐘,出現了某個沒在演戲的她,那深藏的脆弱與痛苦,與整部戲其他時候的Lucille相當不同,這種反差大幅提升整部片的動人程度,非常畫龍點睛。

配角部分,Nina Arianda與J.K. Simmons很不錯,兩人飾演在《我愛露西》裡面是夫妻、下了戲卻像是仇家的Vivian Vance與William Frawley;由Alia Shawkat飾演的編劇也有不錯的戲份;哈維爾巴登雖然年齡與外型都不像Lucille的丈夫Desi,但他表現出的氣質與本片想呈現的這位Desi很搭配。這群劇組人員呈現了那個年代電視圈的壓力、彼此的摩擦與衝突、以及從那高壓環境擠壓出的革命情感,是主線劇情之外最好看的部分。

btr 5.jpg

比較可惜的是,從索金的這部片,觀眾無法了解《我愛露西》的魅力與地位、以及Lucille Ball當年的影響力,索金比較著重與他自己切身相關的電視劇創作過程。此外,加入訪談集錦(talking heads)的部分我覺得效果有些不彰,透露的洞見並不多,卻打斷了觀眾情緒。但更深的問題,來自編劇出身的索金仍然忍不住在劇情中擠滿大量資訊與劇情,但在視覺上的風格又不夠有特色,造成整體有些沉悶死板,尤其是不熟悉Lucille Ball、《我愛露西》或50年代美國的觀眾,可能會非常有距離感,只能靠妮可基嫚的精采演技來抓住觀眾的心了。

arrow
arrow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