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是根據史蒂芬金小說作品改編而成,1990年曾有迷你影集。原著小說背景設定於50年代,《牠》則移到80年代末。故事發生在史蒂芬金故鄉緬因州的一個虛構小鎮Derry,看似平靜的鎮上開始有孩子失蹤,一群為著不同因素被排擠的孩子,發現失蹤案與一名外貌似小丑的人有關,並研究出這個「牠」每27年就會出現一次,傷害許多孩子,因而決定團結起來抵抗。
《牠》的最大特色,是「大人」幾乎不存在、或是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由孩子的角度看待與面對恐懼。雖然是恐怖片,但片中夏日的溫暖陽光,充滿美麗的懷舊味道,令人追憶起自己的童年。攝影構圖有時把孩子們擺在一整片廣角的中間,暗示他們四面楚歌;有時鏡頭在脆弱或受驚的他們上方,強調了無助感;當孩子找著勇氣時,鏡頭則由下往上拍,展現他們的力量。
主要的七位角色,因為各種理由受傷、孤立,因此組成"The Loser's Club",這些孩子,有人情感疏離,有人總認為自己會生病,有人每天在圖書館躲惡霸,有人害怕某幅畫作,有人用滿嘴難聽話來掩飾心中的孤寂與害怕。鎮上少數的黑人Mike在一場火災失去雙親,經年累月被歧視的他,生命經驗中早就充滿恨與死亡。Bill的弟弟Georgie失蹤後,父母只想趕快了結、埋葬這段至痛,不想再談,自責的Bill只能將自責與痛苦的情緒藏心中。
這群孩子之中唯一的女性Beverly,則受到父親的性侵。跟她有關的戲是紅色的,小丑的氣球也是紅色的。紅色是熱情,是憤怒,是血,是死,這是很刺激的顏色。艷紅的血是生命之必須,是活命的關鍵,而女孩的初經來潮,代表的是生命,是所謂"womanhood",也攪亂身邊男性的幻想。它是女性的力量,也是女性的弱點。女人可以吸引人、獲得幫助與合作,也可以被吸引來的人所害。父親、身邊的成年男人、男孩,個個都被Beverly的這種特質所影響,因此她的生存如履薄冰,光是Beverly的外表就能招來她無意引發的亂流、或是受「淫亂」的流言蜚語所苦,於是她害怕這股力量,剪去了美麗長髮,希望降低別人對她無法控制的情慾流動,但於事無補,甚至還引發父親的氣憤。
看《牠》最令人傷心的地方,在於知道真實世界有很多邊緣青少年也受著各種傷害,有些的確無法活到成年,或是永遠走不出陰影,成為世界上被誤解、被放棄、被咒罵的人。幸好片中這群格格不入的孩子找到了彼此。這些「魯蛇俱樂部」成員,會包容對方,沒什麼好歧視或嫌棄的,因為他們自己也滿是外人眼中的「缺陷」。他們發現這世界很糟,但還不準備被環境給澆熄生命熱情,因此奮力抵抗;看似可笑卻又令人很不舒服的小丑,代表的則是反面,牠讓你「漂浮」、輕盈、向恐懼屈服,不用再對抗什麼,但已經沒了生命。
邪惡藉恐懼而行,《牠》呈現恐懼的後遺症、少年純真的失去、以及友誼的重要。「小丑」潘尼懷斯只是一個象徵,《牠》裡頭的主人翁們,真正面對的邪魔,是成人世界的冷酷與殘忍。在邪惡世界裏頭,他們在此刻決定不讓恐懼主導人生,但當27年後,小丑再度降臨,成年的他們會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去面對?我已經等不及想看到《牠》的續集了。
myVideo馬上看:https://goo.gl/8uGuKc
iOS 下載
Google Play 下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