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 perfect blue.jpg

1997年的《藍色恐懼》是英年早逝的日本導演今敏的首部作品,它根據竹內義和的小說《Perfect Blue:完全變態》改編,現在看起來像一部預言般,諭示了進入網路社群時代,大量的影像刺激,搭配孤寂空虛的生活,激化對某些虛幻形象的渴望,使得偶像崇拜變得更瘋狂而危險。

霧越未麻是偶像團體三人組Cham!的一員,但經紀公司認為對她最好的職涯發展,是離開Cham!去追求演員生涯,不要被定義為流行偶像,在過氣之後消失演藝圈。

這個決定,理論上很合邏輯,但實際面對的情形卻幾乎讓未麻瀕臨崩潰。她受到來自粉絲、製片、同儕等等各方面的壓力,她越來越無法感到安全,一方面不很確定「轉型」是否是最好的選擇,但又怕自己不配合的話浪費其他人心血,所以不敢拒絕任何要求,認為該更努力去達到別人給她的目標。

perfect blue 5.jpg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不斷出現更多令未麻害怕的發展。從一開始令她不安的神秘跟蹤者,到恐嚇信,再到網路上有人以她的名義寫日記竟寫得對她每日行蹤與所思所想瞭若指掌......

導演一開始就以未麻的日用品購物行程與她窄小住處的擺設,突顯未麻私底下的平凡,還有她簡單的喜好與生活,從這時就建立起未麻的鄰家女孩本質,也看見她與那個夢幻偶像形象的落差。

Perfect-Blue-20th-02.jpg

隨著未麻身邊越來越多人受傷或死去,觀眾跟著未麻,掉進她虛實不清的世界裡。她越發恐懼,觀眾也越發迷惘,不知到底是未麻瘋了,還是她掉進了別人的邪惡陷阱裡。導演對這部分虛實交錯的處理手法,最大的作用並不是要觀眾去解謎、去分辨某一畫面是真還是夢,而是要觀眾體會未麻的感受、她的混亂與害怕,感覺那種威脅近在眼前卻完全無法分析與理解的情境。

未麻進入嚴重的自我嫌惡與自我懷疑,對「自己是誰」充滿迷惘,粉絲心中的自己,經紀人期待的自己,跟真實的自己,不知該怎麼調和,而且她甚至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為哪一個自己了。

名氣,不僅讓明星上癮、倚賴,甚至也讓粉絲上癮。在訊息傳輸速度如此快速的網路時代,偶像與粉絲的互相依賴及互相傷害,也更直接、嚴重了。在各種傳銷手法如見面會、簽唱會的推波助瀾之下,偶像被當成公共財,每個路人都有資格要求與評論,經紀公司也將偶像當商品經營,反倒偶像本人沒有對自己的決定權了。明星在台上台下當然會是兩個樣,但不少粉絲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

片中的劇中劇《Double Bind》數度出現台詞「幻覺不會成為真實」,狂粉必然不同意。《藍色恐懼》有一個鏡頭,是某位令人發毛的粉絲,將手掌張開擺在他面前,看著唱歌跳舞的未麻,整個構圖就像未麻在粉絲的手掌心裡跳舞那樣,暗喻在狂粉心中,偶像是為他們存在的,他們強烈地需要把幻覺都弄成真實,他們要未麻永遠當個純潔的女神,然而,沒有女人能夠符合他人的蘿莉塔幻想,因為真實的女人會長大。

perfectblue.jpg

未麻拍的那部電視劇《Double Bind》,其中故事成了她自己生命歷程的隱喻。最開始的一句台詞「你是誰」,帶領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未麻,陷入無止盡的自我質疑。後來的一場強姦戲雖然是假的,但她的被剝削感是真的,對心理的影響也是真的,而這遭遇也暗示著偶像生涯對她的強取豪奪(拍強暴戲時她穿著的衣服,恰巧也類似她在偶像團體時的穿著),粉絲不斷地要、要、要,永不滿足,自己只是個物品,要盡力迎合粉絲,直到被消耗到沒有價值為止。

進入 #metoo 時代,看《藍色恐懼》更是不舒服,女演員職場上在道德模糊地帶屢遭性剝削,已經令人難受,被剝削完了,竟又被原本的粉絲視為「骯髒的女人」。但若她不求進步,專心當個純潔偶像,超過25歲大概就要被整個產業踢出去了。

這是個自我身分認同最複雜的年代,人更容易想隱瞞真正的自己,來迎合他人。人們已經不只是在網路上有個跟本人不一樣的分身人格而已,而是在臉書一個人格,instagram一個人格,粉專一個人格,討論平台上的匿名ID又一個人格。而且,並不只有明星偶像會如此,還有數不清的網紅、KOL,甚至,網路好友數量不低的普通人物,都會不由自主地感覺要在網路平台上「展演」自己。哪個是自己?哪個最像自己?你認得出你身邊伴侶的網路分身嗎?

perfect blue 1.jpg

更可怕的是,有人在窺伺、審查你的網路形象與本尊嗎?當你發表的某個想法,令網友「幻滅」時,會否換來被霸凌的可能?透過網路,現代的霸凌、甚至弄到人輕生的難度與成本,大幅降低了。今敏的《藍色恐懼》,真是拍出21世紀人們的集體恐懼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藍色恐懼 今敏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