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派克瓊斯與查理考夫曼在1999年合作的《變腦》,令影評人與影癡們一致稱讚,2002年他倆再度合作,由史派克瓊斯執導、查理考夫曼編劇,拍成《蘭花賊》,荒謬精采程度不下《變腦》。考夫曼將自己寫進劇本,還虛構出雙胞胎弟弟唐諾,兩個角色皆由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用極為天馬行空的方式說一個關於寫作瓶頸的故事。
劇情描述好萊塢編劇查理考夫曼(尼可拉斯凱吉)受邀改編蘇珊歐琳(梅莉史翠普)的著作《The Orchid Thief》,但由於該書內容缺乏故事性,他陷入靈感瓶頸,雙胞胎弟弟唐諾卻在此時也說想學習擔任編劇,還去上編劇大師Robert McKee(Brian Cox)的課。查理對此嗤之以鼻,但他目前確實無法完成改編任務,信心開始動搖,甚至想偷偷接近作者蘇珊歐琳以獲得更多靈感......
《蘭花賊》有幽默又聰明的劇本,故事方向讓人猜不透,討論的層次繁複多樣,不僅是關於創作瓶頸而已。
雙胞胎弟弟唐諾象徵的,是查理最害怕的那個自我,那個能出賣自己迎合電影公司與編劇大師的自我;也是查理羨慕的那個自我,例如唐諾交女朋友從不是問題,但查理卻不敢對他欣賞的Amelia表白,是個只能宅在家對各個女生性幻想的悲傷微胖魯蛇(至少戲外的編劇查理考夫曼是這樣描繪戲裡這位查理的),對外貌、能力、才華、社交等等充滿不安全感,不像唐諾雖然膚淺但是過得比較快樂自在。
編劇大師Robert McKee(這位是真實存在的大人物,《故事的解剖》就是他的著作)的很多原則是查理很不認同但唐諾願意跟從的,最有趣的是,電影最後一部分,劇本走向更像是願意崇尚商業價值的唐諾寫出來的,有懸疑、有開槍,還採取McKee的建議加入主題歌曲(選了〈Happy Together〉),也符合電影一開始蒂妲史雲頓飾演的製片給出的意見——讓蘇珊與書中受訪對象Laroche談戀愛,甚至出現查理原本認為任何劇本都不應該有的「生命的教訓」(例如那句"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究竟電影劇本應該重視商業性與公式、還是該讓創作者的創意飛翔?編劇考夫曼在《蘭花賊》裡最終採用許多老套手法,究竟是誠心誠意還是另一層對產業的諷刺以及自嘲?我相信他不想給出定論,只想拋出問題。
本片使用了許多老套,卻又如此與眾不同,尤其結尾的老套(飛車追逐以及dues ex machina),既是他解決不知如何替劇本收尾的方法,又是他對觀眾開的一個玩笑(先前編劇大師才提醒過結尾不要搞個dues ex machina),這究竟該算是考夫曼使用了老哏來收尾、還是一種創新的自嘲呢?
片名"adaptation"可以是指將文字改編成電影,也可以是生物適應環境,亦可指片中角色們做出改變來適應新的生活考驗。一位編劇該不該去適應市場呢?一個人是否要扭曲自己適應社會呢?能適應的特質,利於活下去,但人比一般生物又多了更多哲學上的、關於生命價值的考量,所以願不願意適應與妥協,就要看個人了。
《蘭花賊》不斷地回指自己,也回指本片真正的編劇查理考夫曼,就如片中提到的那種名為Ouroboros的蛇,會吃掉自己的蛇,不斷自我摧毀又自我孕育。真正的查理考夫曼確實是接過改編《The Orchid Thief》原著的工作,《The Orchid Thief》確實是本真正存在的書,但那個「正常」的改編版本從未成功,反而查理「改編《The Orchid Thief》原著改到快崩潰」的故事不僅順利拍成電影,還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每一分虛構,又會回到戲外的每一分現實,創作者無法創作,而這個無法創作又成為了創作,看似好像什麼都沒完成(蘇珊歐琳的那本《The Orchid Thief》確實沒有改編完成),但卻以查理考夫曼試圖改編該書的經驗為養分來誕生了新的原創故事,真的是奇妙的迴圈——查理考夫曼吞掉了自己、長出新的東西。
這部片也談到關於「找到人生中的熱情」,找到讓人感覺願意活下去的熱誠。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但主角雙胞胎弟弟的看法:"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確實是個很好用的觀點,他愛誰就愛誰,那份愛是對方奪不走的,就算對方覺得他很可悲可笑也沒關係,這也是適應殘酷環境的好方法——重點是你如何看這個世界,而不是世界如何看你,所以你能決定你眼裡這個世界是否美好,你有這樣的掌控權。
尼可拉斯凱吉表現超精彩,一人分飾兩位雙胞胎,外表幾乎一模一樣,僅靠凱吉細緻的演技讓觀眾隨時都分得清查理與唐諾;梅莉史翠普的角色在後段有許多驚人轉折,使她有機會發揮不少演技;Chris Cooper飾演的John Laroche,是蘇珊歐琳在《The Orchid Thief》裡的訪談對象,他的情感熱切而強烈,非常自我,他的特質讓人想避開、但那股生命力又莫名吸引人,Chris Cooper的精采演出讓他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在《蘭花賊》繁雜的各式主題裡頭,最打動我的是關於編劇查理考夫曼如何揭露他自己的不安全感,我很喜歡他編劇的許多作品,例如《變腦》、《王牌冤家》、《安諾瑪麗莎》、《紐約浮世繪》與《我想結束這一切》,因為這其中總是有些近乎不堪的誠實,讓人感覺到他從劇本中透露的是很私人的、沒有包裝過的想法與體會,這部分經常深深震撼我。
補充:在電影之外,《The Orchid Thief》這本書的真實作者,蘇珊歐琳本人,即使一開始有點排斥如此奇特的電影改編,但後來也很欣賞,雖然電影添加了許多不在原著裡的情節(書中當然沒有蘇珊跟John Laroche的秘密戀情、也不可能有查理考夫曼改編此書到抓狂的事情),但蘇珊認為電影捕捉到原著關於執迷的主題,以及在書中較為隱晦的、關於人生的渴望與失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