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奇粉紅物語》(I Saw the TV Glow) -

90年代某郊區的兩名中學生Maddy(Brigette Lundy-Paine)與Owen(Justice Smith),因為一齣青少年電視劇《The Pink Opaque》產生交集,這齣劇的主要故事是兩個女孩Tara與Isabel一起對抗邪惡的Mr. Melancholy。由於Owen被父母管得很嚴、沒法配合節目播出時間收看,於是比Owen大了兩個年級的Maddy幫忙把節目存進錄影帶裡給他觀賞。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Maddy卻突然離家失聯,直到多年後才回來,聲稱她是Tara、Owen是Isabel,並請求Owen跟她回去《The Pink Opaque》的世界裡......
 
Maddy與Owen都有不快樂的童年,Maddy的繼父會家暴,Owen的家庭沒有溫暖、且母親罹癌。兩人的友誼剛開始建立時,Maddy先提醒Owen她喜歡的是女生,避免誤會,此時Owen回應說他對這類事情沒有什麼感覺,「就像有人拿鏟子把我的內心全挖空了」。這些年少時代的迷惘與痛苦,推著他們走向電視裡的光芒。
 

《怪奇粉紅物語》(I Saw the TV Glow) -

 
編劇兼導演Jane Schoenbrun曾表示,本片的發想靈感與自己身為跨性別的經驗有關。一般觀眾確實可以看得出片中某些奇異安排,與酷兒/跨性別經驗可能是類似的,例如Owen對於「摸不清性偏好」的迷惘,可能是來自對自身性別的不安;Maddy與Owen的時間流速頗為奇怪,客觀時間長度與他們的人生階段成熟度也搭不起來,而在酷兒成長經驗中,他們青少年時期的成長與發展,與異性戀的確實不太一樣;又或者跨性別者若要真正接受自己,需要全然的突破與跨越,擺脫所有的社會壓力與自我懷疑,這跟Maddy後來要Owen做的事情很類似;在整部片裡,Maddy與Owen幾乎像是校園生活裡的唯二個人,其他學生宛如不存在,更暗示他們身為酷兒的的邊緣人特質與孤寂。
 
《怪奇粉紅物語》背景氛圍大量使用90年代的文化特色,那個年代是社會普遍對酷兒/跨性別等概念幾乎無知的時代,大眾最多勉強認知到「同志」的定義就差不多了,像Maddy與Owen這樣的孩子根本無法搞懂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符合社會主流的人們,很自然會認為電視裡的世界是被侷限的小框框、清楚知道真實生活在外面,但對酷兒族群來說,所謂的真實世界才是反派將他們禁錮的陷阱,這兒的生活是慘淡的,孤立的,沒有意義的。要在《The Pink Opaque》的奇異虛構世界裡,在電視裡的色彩中,Maddy與Owen才能發現關於自身傾向與認同的真實面,尋到另一種自由、奇異、不可能的生活。《怪奇粉紅物語》的室內場景,常常讓電視的光線成為唯一的主要光源,加深這兩個孩子的真實世界與電視世界的強烈明暗對比。
 

《怪奇粉紅物語》(I Saw the TV Glow) -

 
Justice Smith的表演很不錯,聲音與動作總是帶著被壓抑、被勒住的感覺,表達生活如何讓他成為行屍走肉。他飾演的Owen是個不斷辛苦掙扎與假裝的角色,當Owen的父親認為《The Pink Opaque》是「給女生看的玩意」時,Owen想裝酷,一副少看幾集也無所謂的樣子,或者是後來Maddy回來找他時,他也酷酷地說「那只是個節目」,但他的掙扎直到電影最後仍在持續中,不論是身分認同或性別認同。
 

《怪奇粉紅物語》(I Saw the TV Glow) -

 
即使《怪奇粉紅物語》有著關於跨性別成長過程的隱喻,其他族群應也能產生共鳴,尤其像我這種看著《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與《聖女魔咒》(Charmed)長大的孩子,《怪奇粉紅物語》的戲中戲《The Pink Opaque》與那類影集頗為相似,我真的可以體會那種......跟自己看的電視節目產生心理連結的感覺,而且當時那些劇常常有堅強獨立勇敢的女性角色,過著不為外人知的英雄生活,這在我生命中留下很強烈的印記,甚至可以說形塑了某部分的我,同時也曾讓我逃脫現實、進入一個奇幻有趣的世界,即使我跟《怪奇粉紅物語》裡的角色一樣,多年之後重看發現那些內容真是幼稚到令人臉紅,但我仍很感謝青春歲月有它們伴我度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怪奇粉紅物語 金馬影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