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憤世嫉俗喜劇人物,只能留在電影裡,在現實中是很難被接受的。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明瞭原因,為何會有這種不一致?

在現實中,你批評傳統習俗可能有人叫好,但故意處處使用不吉利的數字還是會惹到人;你罵iPhone也許就OK,但罵了MacBook也許就有人認為你白目討人厭;你罵小資情調可能有人覺得好笑,但罵了星巴克就可能莫名其妙得罪一堆粉絲;但是在電影或影集裡,角色若經過適當雕塑,你罵什麼都有可能變得很討人喜歡,例如「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裡的主角Walt,他什麼都罵,全然政治不正確,觀眾仍然好喜歡他,會覺得他直率的評論很爆笑,或是「模範大哥哥」(Role Models)裡那位對類似星巴克的連鎖咖啡店店員發飆時,大部分的觀眾不會覺得被冒犯到;然而我明白,如果那些話換成我來說,一定會被身邊所有人討厭。當我心情不好,很想白目的時候,我會講出那些話,但大部分的時間,我只是把它們鎖在腦中而已。或許那些很會寫出諷刺對白、塑造憤世嫉俗角色的編劇,都是因為心中充滿了跟我類似的負面情緒非常想爆發,但身邊沒有任何人想聽,才會寫出那些優秀的劇本,而那些角色只有存在在電影中的時候,才會大受歡迎,要是他們嘗試跟爸媽、兄弟姊妹、老公老婆、親朋好友說那些機車話,大概會被要求閉嘴滾開。

我的憤怒還在持續累積,也許有一天,真的會把這些冷嘲熱諷組成一齣劇本,讓那些憤世嫉俗的元素,能有管道找到它們的觀眾。在這之前,就用這篇來塞入我所有想批評的事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