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jpg

我先承認,我看到《奧斯卡的一天》後面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不一定是因為電影,而是因為這件真實故事的本身。本片紀念了一位還沒能好好體會人生的年輕人,也提醒了我們,人生是多麼無常。

《奧斯卡的一天》是根據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開始於2008年的最後一天,結束於2009年的第一天。主角是一名住在加州的年輕黑人Oscar Grant III﹝Michael B. Jordan﹞,這24小時,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天,他慶祝了母親﹝Octavia Spencer﹞的生日,並與朋友進城慶新年──但他搭舊金山灣區捷運(BART)時,因為車上的一起衝突,導致被BART的警員射殺。

04.jpg

首次擔任編劇導演的Ryan Coogler,用奧斯卡死前的這一天來告訴觀眾他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他和你我一樣,為了日子奮力掙扎,他22歲,有個固定女友與女兒,他脾氣大,幹過一些蠢事、因為販毒坐過牢、曾對女友不忠,但並不是什麼大惡人,也虔心改過,希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平日常熱心助人。從他與家人的互動中,導演提醒了觀眾,不管一個人看來多平凡、社經地位如何低、過去犯過那些小錯、人性上有什麼缺點,他對於身邊的人都是很重要、不能失去的,也總有其他優點。每一條性命都是有價值的。

06.jpg

本片使用不少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鏡頭親近而冷靜。甚至,在片頭就使用了當年奧斯卡被射殺時,旁人用手機拍下的真實畫面,在那致命槍聲之後,一旁充滿了旁觀者抱不平的驚呼聲,一條珍貴生命竟以這樣荒謬的、讓人難以理解的方式,葬送在不敢相信的人們眼前,而且這不是電影,是真實發生的!因為這一開始的真實畫面,讓觀眾觀賞後面的劇情──也就是奧斯卡的人生最後一天時,感覺更痛、更難受,無法相信這樣一個年輕人,最終的命運會如此結束。

08.jpg

有幾個細節讓本片特別感人。導演的安排與男主角的演技,讓觀眾明白奧斯卡自知並非完美,他知道自己的問題,而且才22歲的他掙扎著讓自己變得更好,然而2009年的新年新希望才許完,他的未來已經結束。奧斯卡曾坐過牢,當時獨自帶著女兒的女友﹝Melonie Diaz飾演﹞希望奧斯卡不要再讓她經歷這樣的事了,沒想到在那關鍵的一刻以後,奧斯卡又讓她獨自面對更多的痛苦與無助,實在令人心傷。最後一幕的收尾,實在收得太好了,極為簡單卻又震撼,所有的重點,那些衝擊與後續影響,都收在那一片黑幕裡面,讓觀眾想像、理解這麼一槍,對奧斯卡全家會有什麼樣的巨大影響。

07.jpg

我不曉得跟事實相比,本片有多少是虛構的,不得不承認有些地方刻意了些,就好像因為導演/鏡頭/觀眾都知道他快要死了,所以在這最後一天塞了不少愛的宣告,奧斯卡與女友要去慶新年因此與女兒道別時,女兒說的話也似乎太怪了些,另外,試圖救狗的那幕感覺非常刻意,簡直令我搖頭。不過,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天來立體呈現一個人的多面向,並非易事,我不介意Coogler用一點偷吃步,否則我們會看到一部很無聊的片,只是我希望他的手法能夠再自然些,不要抹煞了本事件的真實性。

03.jpg

另一個小小偷吃步,是導演用了一小段往事回顧,也就是以前奧斯卡坐牢時某次他母親探監的片段,但那段拍得很好,尤其是那段的尾聲,給兩位演員很好的表現機會,算是我很能接受的偷吃步。

最後來討論一下本片提的這個真實事件。奧斯卡被射殺時,他是趴在地上、手無寸鐵、動彈不得,殺他的警官宣稱他以為拿的是電擊武器taser,我個人實在不知對一個完全無反抗能力的人射taser做什麼,而即使警官說的是實話,我還是覺得他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奧斯卡反應過度了。我願意相信他是個好人,但身為一個擁槍的執法者,真的應該更冷靜才是。

02.jpg

對於這個案件,由於證據不完全清楚,大家的看法必然不同,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個意外,有些人認為警方對黑人乘客的處置過當﹝即使沒有開槍射殺﹞。但無論如何,都值得我們思考,對人的生命,是否應更尊重、更小心翼翼,尤其後來在美國又有一個Trayvon Martin的案例,他才17歲,是個住在美國佛羅倫斯州的黑人,2012年2月某個雨夜他在外行走,卻被同社區的白人守望相助隊員George Zimmerman懷疑動機不單純、之後甚至射殺了他,2013年7月,Zimmerman獲判無罪,引起美國民眾譁然。再對照殺了奧斯卡的警察因聲稱是意外,只關了十一個月就出來,更令許多有色人種感到氣憤。我想這些事在社會上激起這麼多憤慨,主要是因為,在美國普遍的現象之一,就是白人社會似乎心中早已對黑人預設著「危險人物」的看法,除非他能有機會證明自己不是,因此只要碰上黑人,就難免過於敏感、緊張,也比較容易擦槍走火。這兩件關鍵案子的出現,提醒了很多有色人種心裡的結,也就更令大家憤怒了。

其實不只是白人。我認識的一位住美國近七年的黃種人,很不喜歡黑人,覺得他們很多都是壞人,但對白人就沒有這種危機感。前年她在美國的百貨公司裡被人搶皮包,罪犯後來抓到了,是個白人。諷刺啊。

美國歐巴馬總統在Trayvon Martin案宣判之後,曾因民怨四起而發表談話,提到35年前他也可能是Trayvon Martin,並說他也曾像美國境內其他黑人同胞一樣:"deemed suspicious",有多少其他種族的人,一見到黑人就緊張兮兮,鎖車門、顧皮包,直到黑人離去,而這些黑人們的集體經驗,無可避免造成了黑人公民對Trayvon Martin案的負面解讀。這就是美國的歷史包袱吧。

(Photo courtesy of The Weinstein Compan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