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id_Cleo_from_5_to_7_1a_w1600.jpg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是法國導演安妮華達最知名的電影作品之一。巴黎一位小有名氣的流行歌手Cléo(Corinne Marchand),在6月21日的下午六點半,即將面對關於癌症的健檢報告結果。電影如其名,以幾乎接近real-time(真實時間等於電影時間)的手法,呈現Cléo如何度過這一天的五點至七點,她如何看待愛情、健康、未來、生活的種種。

法國的傍晚五點至七點,是秘密情人幽會的好時機,但年輕貌美的Cléo,面對的卻是對生命終點的恐懼,這種焦慮將改變她對自我價值的看法。

Cléo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段,她見了塔羅算命師、助理、情人、歌曲創作人......種種忙碌行程仍然無法安慰她,越是找尋大城市的種種刺激,越是容易想到自己可能快要與一切永別。本片除了最前一小段拍攝塔羅牌部分是彩色的以外,其他畫面都是黑白的,暗示著她蒙上陰影的人生。

cleo-from-5-to-7.jpg

她與助理在咖啡廳時,鏡頭特別去注意陌生人的閒聊,這反映出Cléo目前的敏感心境,她看著陌生人聊著各種話題,更感受到自己已是局外人,畢竟當人面臨死亡,對周遭的看法會改變,很容易拿他人的生活煩惱跟自己的死亡焦慮對照。

第一階段的畫面裡不斷出現鏡子,例如她買帽子的店裡有鏡子,在咖啡廳裡照了鏡子,後來還摔壞了她的隨身鏡。尤其試戴帽子的戲,巧妙安排了幾面鏡子的角度,又或是讓她的模樣與櫥窗外的街景反射相疊,配上她試戴的不同帽子反映出的不同形象,讓Cléo彷彿在萬花筒裡,有好幾個她,卻也不是她。在路上,攝影有時使用第一人稱視角畫面,讓觀眾體會Cléo這樣美貌又有點名氣的人,走在路上是什麼感覺,路人如何看她;有時鏡頭則捕捉Cléo如何觀察或閃躲路人的目光,還有真的不被路人注意時她有點失望的模樣。這些攝影技巧的運用,再再強調Cléo面對自我形象的矛盾心情。

Cleo_from_5_to_7 mirror.jpg

後來助理跟她回家,讓她稍作休息,之後又在家見了情人以及詞曲創作人(分別代表著感情與工作)。她的家寬敞到有點空曠,擺設顯得簡單卻夢幻,甚至還有鞦韆,幾乎像童話故事的展示間。這個環境裡的Cléo,散發的是造作感,好像她在努力扮演一個小有名氣的流行歌手該是什麼樣子:要有優雅又稍微浮誇的睡衣與態度、要有個寵她的情人、要有音樂人跟她討論新作品,這些都是Cléo認為該有的,所以就跟著配合演出。情人對她並不真心、替她寫歌的男人們不太看得起她,這些她都明白,但盡量視而不見。不過,她試唱某首歌的時候,由於太過感動而真情流露,那時才是真正的她浮出之時,此刻導演選擇讓畫面背景轉黑,讓整個空間彷彿是觀眾與Cléo內心的小小密室,那種親密與真實,讓這位外表虛榮時髦的女人,赤裸裸顯露脆弱寂寞的靈魂。

Cleo_from_5_to_7 home.jpg

Cleo_from_5_to_7 swing.jpg

在這第一階段,Cléo最重視的是其他人眼中的她,但死亡的可能性,拉著她正視自己的內在與外人對她的印象極度不一致的問題,也更清楚自己有多麼寂寞。她過去認知的那個自我形象破碎了,需要重新了解自己的許多面向。死亡誘發她的自省與自覺,開始認知過去想擺出的姿態與模樣,是社會強加在腦中的,她不一定要跟著社會逼迫自己成為那個樣子、或認為那樣才是對的。

Cleo_from_5_to_7.jpg

然而改變並不容易,並且令她沒有安全感,於是來到電影的第二階段。她脫去假髮、換上不「夢幻」的衣著,去找人體模特兒朋友Dorothée。

cleo-from-9-to-5-1108x0-c-default.jpg

Dorothée能自在地展露裸體給雕塑家們看,這令Cléo很好奇,要如何不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瑕疵呢?Dorothée的想法很簡單,她自認身體令她開心、而不是驕傲,她不在乎其他人如何看待她與解讀她,因為那些人看到的僅是一部分的Dorothée,雕塑課堂上因她而生的靈感、想法與作品,不能拿來定義Dorothée。Dorothée沒興趣知道他人如何評量與詮釋她的身軀,也不需要他人的認可與讚美,即使看著她的裸體來雕塑作品的人,將她當作繆思女神,那也不關她的事,這只是她的工作。

Cléo先前抱怨過「大家都寵我,但沒有人愛我」,這其實是因為她的「展演」習慣令身邊只有欣賞、崇拜她的人,卻沒有能真正看見她的人。

Dorothée帶著Cléo拿電影膠卷給朋友,並在放映室欣賞一部短片,這部由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與當時的新婚妻子Anna Karina客串演出的短片,內容似乎暗示著,當人戴著黑暗的鏡片看世界、用錯誤的方式與角度觀看自己,則處處都是黑暗。Cléo內心還有個真正的自己,她得用健全、坦然的態度,去挖掘出那位女人。

godard.jpg

之後在公園,她遇見陌生人Antoine(Antoine Bourseiller),進入第三階段。這位男士並不知道Cléo是誰,他是一名士兵,之後要回到阿爾及利亞戰場上(呼應Cléo先前搭計程車時聽到的新聞廣播),這職業暗示Antoine跟Cléo一樣,面臨比其他人更高一點的死亡可能,對這美好的巴黎夏日,有複雜的心情,每個笑容都帶著一抹惆悵。或許是這個原因,令他倆的對話與心情似乎在同一種「頻率」,不像之前Cléo與其他人交談時,都有某種得刻意振作的感覺。與Antoine聊天時,Cléo坦然表達對健康狀況的擔憂,沒有形象包袱,不需要遮掩。Cléo說出來的同時,也變得更能接受現實,不論結果好壞。電影進行到這段,已不再出現鏡子,Antoine叫著Cléo的本名Florence,她不再感覺被路人觀看、不再注意到其他人的視線,而她與Antoine的關係是互相坦白的,對彼此的目光是出自好奇而非批判。這兒的Cléo既然不需要獲得別人認可,也就無須擔憂被拒絕,這才是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Cleo_from_5_to_7 final.jpg

「時間」,對不同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一樣的意義。《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場景裡常常出現的時鐘、廣播裡的報時、畫面上的章節字幕,不斷提醒著時間的流逝;Cléo在帽店不顧現在是夏天買了冬天的帽子,像是下意識地想延展生命;但故事越往後頭,這類提醒越來越少,彷彿時間越來越不重要,一方面知道離健檢答案揭曉的時刻不會太遠了,另一方面也因為Cléo遇到的陌生男人,確實令她冷靜下來,開始分心注意生命中的其他事物。本片的結尾是開放的,觀眾不知道Antoine與Cléo會如何,甚至這部片名說是「五點至七點」的片,差不多在六點半左右就結束了,但這很適合替Cléo的故事收尾,她的人生新篇章已經開展,視野已經轉變,此刻那一分一秒的計較已經不太重要。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是安妮華達的第二部長片,這是一部很從個人內心角度出發的電影,但也精準捕捉60年代初巴黎的時尚與藝術、整個城市的節奏與脈動,搭配上「時間」的壓迫感,本片即使擺到今日來看,仍有強烈的摩登感,也非常能令人產生共鳴,背景並充滿值得玩味的細節,絕對值得一看再看。

Cleo_from_5_to_7 antoine.jpg

補充:來拜訪Cléo的兩位音樂人之中,作曲家是Michel Legrand,也就是《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的配樂,以及舊版《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s)那首〈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的創作者,他拿過三次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

Cleo_from_5_to_7 pianist.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