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我心中,布波族(Bobos)與波希米亞精神(Bohemianism)或是前衛精神(avant-gardism),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硬要攀關係,頂多只有消費關係吧。

關於左圖"The Disappearing Bohemian",有興趣的人可點那個連結參考文章。

================

Oct 26, 2002
生活無色無味

我正在從錄影帶店回家的路上。

特意放慢腳步,想感受一下清閒的樂趣。自己真是一個很喜歡待在家的人,真是不喜歡工作,只想待在家。想做事就做,想看錄影帶就看,想亂跳舞就跳。有時靈感一來,就動筆寫寫東西。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可以當個作家。可我沒辦法。該如何形容我的靈感與文筆呢?請伸出你的大拇指,用嘴猛猛地一吸----對,就是這樣。It sucks.

我的靈感沒有意義,我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它只是很無聊罷了,連痛苦都談不上,它----無色無味,就像某些致命的毒藥一樣。

生活無色無味。


================================

Nov 18, 2002
BOBOS MAKE ME SICK!
(註:Bobos→bourgeois bohemians)

I know the Bobos are probably the ruling class now. The establishment. They gulp cappuccino in some arty coffeehouse and think about how to screw their wealthy clients. But the whole Bobos thing and the meritocracy thing are kind of gross. Especially when they turn ideas, emotions and passions into mere products. When beauty and emotions are just output of trading activities, what can you expect? People treat art as entertainment, as a tool to laze their meaningless time away.

Bohemian hell!


==========================

Nov 24, 2002
Prediction: the next establishment
(註:the establishment→當權派)

Tell those pretentious Bobos to go to Hell. The next Establishment is ANTI-SOCIAL LOSER. We fuck up our lives to be financiers and lawyers but still are losers to the backbone! We'd never elevate ourselves to elitist caste. Instead we view ourselves as total fucked-up losers all the way! We know that our "success" is bullshit and we'll never be proud of it. We're honest. We're sincere. We're never pretentious. You can even say we are people of great virtue, better than those scumbags in Armani Suit!
(註:caste→社會地位,社會身分)


=======================

Dec 1, 2002
自欺

最近煩惱程度加重,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繼續待金融業就是在騙自己,就是在成為別人期望的身分,再慘一點就會成為噁心巴拉的Bobos。那種Bobos 明明對自己的「成就」很爽,還在那邊假裝不在意,談著畢卡索啦梵谷啦達利啦,好像他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研究藝術,而那筆財富、企業大老地位、豪宅名車,都是不小心順便得來的,路上隨便撿到的,「唉呀我也不想汲汲營營去爭取那些,你看我都是在玩琴棋書畫的,怎知道就那麼剛好,我就是那麼有成就啊!」

總之,真的想吐。


=====================

Nov 30, 2002
「生涯規劃」

我常覺得生涯規劃就是一種死前娛樂。人生下來就是等著死,可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在死之前總得找些事情來做,打發時間。: 如果發現真的沒什麼想做的事...啊!有了!來生涯規劃吧!


======================

Mar 17, 2003
在電影「畢業生」(The Graduate)裡面,Mr. Robinson叫男主角Ben「放鬆」,反正還年輕嘛,放鬆一點,去享受些樂趣,不要為未來緊張兮兮。

看我身邊的每一個人,仍然都緊張兮兮。我,我也很想放鬆,卻依然緊張兮兮;即使一點都不想為未來努力些什麼,我還是緊張兮兮。

其實也明白,老年變成"另一個Schmidt"(電影「心的方向」裡的Mr. Schmidt)的機率很高(就是所謂「這世界少了我也不會怎樣」的那種人),如果已經預知如此,我就不懂還有什麼好緊張的了,那就該趁年輕去享受些樂趣,開著露營車到處跑,也許哪天就在哪個荒郊野外,爬到車頂看星星之類的。

可是,可是。


====================

Jul 20, 2003
Unfulfilled Dreams

我對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Anne的童年時代)沒啥感覺了,對它的"Sequel"(Anne剛開始教書,片尾與Gilbert訂婚)也沒啥感覺了。

然而,我對"Anne of Green Gables: The Continuing Story"(Anne訂婚後)卻感受深刻。(欲知劇情,請詳後註)

看這部片算是一種解放過程吧,"We all have unfulfilled dreams."。在另外一個夢裡,我可能是怎樣怎樣怎樣,但是我的人生只有一個,該放棄的還是得放棄。也許很無奈,但也不絕對是壞事。否則,你還要怎樣呢?

笑笑地回顧一下其他選擇,轉身離開吧。


註:
Anne of Green Gables: The Continuing Story 劇情概要

「清秀佳人」Anne與Gilbert Blythe訂婚後,Gilbert想到紐約從醫,兩人因此離開Green Gables一同去紐約。Anne在出版社找到工作,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Jack Garrison。Jack愛上了Anne,但Anne表示她愛Gilbert,他們之間是不可能的。

後來Anne與Gilbert決定離開紐約回到家鄉,結了婚,戰爭卻爆發,Gilbert決定從軍。後來由於失去Gilbert音訊,Anne到歐洲去找他。

去了歐洲,意外與Jack重逢,Jack已與Colette結婚,並育有一子Dominique。Jack為美國從事間諜工作,希望Anne好好照顧Colette與Dominique。戰火中Colette意外身亡,Anne負責保護Dominique把他送到安全地。

之後Anne再見到Jack,為報答她將兒子平安護送到達,於是答應要為她找尋Gilbert下落。在消息尚未明朗,他倆懷疑Gilbert很可能已身亡的時刻,Jack希望未來能與Anne帶著Dominique,過著家庭生活。但是後來,他們找到了Gilbert,Jack只得落寞地護送他們走。在火車上,Gilbert休息時,Anne跟Jack說,她決定要跟老公Gilbert Blythe相守。

Jack正要開口說"I once dreamt...",Anne按住他的嘴,說"We all have unfulfilled dreams.",輕輕吻了他臉頰,轉身離去之前跟他說,"I'll always take Dominique as OUR son."

後來Jack被敵方暗殺,Anne與Gilbert領養了Dominique。


=======================

Jul 14, 2003
我是個都市動物,除非…

最近公視重播Anne of the green Gables,對於故事內容,現在的我已經沒什麼感動了(高中時曾經迷過呢)。不過,看到片中的美景,卻讓我全心嚮往。

隨年歲漸長,我就越被歐美的鄉間情趣吸引。很想住在那兒種花種草牧牛羊,與世無爭。在那兒,沒什麼好競爭的,不用太好勝。除了工作以外,就是享受生活,欣賞身邊的一切小奇蹟。這樣「平庸」的過一生,就是我最棒的美夢。

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完全的都市動物,不過...以這種變化速度,我到三十歲就會完全選擇住到歐洲農村去了。


======================

Oct 19, 2003
無以為繼

不知道大家是否常有一種「生活無以為繼」的感覺。

一定有人會跟你說,只要撐過此時,就是海闊天空云云。不過這種時候,聽那些話,一點用都沒有。今天都無以為繼了,要怎麼看見明天的海闊天空?

你卡在這裡,而生活在他方。
你試著忘記現在,卻也明白對未來的期望是空想。
你繼續買著期望值28元的樂透,頭獎卻總是落在別人手上。
你差不多現在就可以預言自己的墓誌銘,卻不禁考慮,若是死撐活撐,活到自然死亡的那天以印証墓誌銘預測是否正確,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

"what's the point?"

我不知道。

只是靜心想想,這種日子很可笑。一週五天工作,每天早上起床的時間一樣,晚上回家的疲累程度一樣,週六週日空洞的腦袋與懶惰的身軀一樣,父母爭吵的話題一樣,連不忠的對象可能也都一樣。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ditto...
我們跟關在籠裡每天跑圈圈的天竺鼠又有什麼兩樣?

一樣。
一樣。
永遠都一樣。
把今天複製個幾萬天,這輩子就差不多了。

唉,工作了那麼久,我還是沒法擺脫Monday blues。


=======================

Dec 7, 2003
以後我想要寫本書,叫做「金融業,去你X個大頭蛋」

當然,出書的時候我必須蠻有錢的,才能以一己之力出書(我想沒有出版社有種發行這樣的書),我要把各種子領域的爛事揪出來,如果能夠,我要證明這個世界如果有八成的金融從業人員消失,這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哈!

我甚至想拍sit com。想到一部描繪上班族可憐生涯的情境喜劇"Just Shoot Me",它給我片名的靈感,我想拍的那部"金融業最好消滅一半以上"的sit com片名,大概會是"Just Shoot Them!"

為了寫這本書,只好在這個爛行業繼續熬了,呵。

今天聊天時,跟別人說了花旗那個偉大魏爾的一個著名小故事,就是幾年前為了在董事會的內鬥中(當時魏爾要鬥掉李德),獲得AT&T執行長阿姆斯壯(Michael Armstrong)的支持(當時他是花旗董事之一),於是魏爾對分析師葛魯曼施壓,要他寫篇鼓勵加碼AT&T的報告,那位分析師也半推半就地答應了,條件是「請魏爾幫他小孩關說,讓他小孩進紐約最難進的那間”Y’s”幼稚園」。(對紐約明星幼稚園情形想多了解者,請參考後註。)

結果對方聽了,驚訝到不敢置信。我則是對他的「不敢相信」感到驚訝。天啊,這世界還有這麼單純的人,哈哈!要不然他以為魏爾從來都是靠誠實、正直、努力以及成功的管理、用人與創新(還有其他商業週刊會歌功頌德的特質),得到今日的成就嗎?別笑掉我大牙了,拜託!

其實,有時候,「成功」可能很簡單,大家都作得到,只是有些人在某些關鍵時點,可能不願意那麼賤而已。如果能放開傳統的桎梧,毫無羞恥地作個王八蛋,大家都有機會當花旗執行長。好一個機會均等的世界!


註:
明星分析師 操守值幾許?
葛魯曼調升AT&T評等 只為讓小孩擠進明星托兒所

編譯陳智文/道瓊社紐約十五日電

前所羅門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頭號電信業分析師葛魯曼 (JackGrubman)為何調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評等?華爾街日報15日報導,答案是讓他的龍鳳雙胞胎小孩擠進紐約最好的托兒所。

對紐約的有錢父母而言,要把兒女送進位於曼哈頓92街的「Y's」托兒所,可能比攀登聖母峰還難。這所學校每年只收65位兩歲半到五歲的新生,申請書只在限額300個家庭的到校參觀活動結束前發放。家長必須在每年的勞動節後一天,打電話登記參觀,通常在線路開放後幾小時內,名額就被搶光。

多虧政府大力調查華爾街分析師利益衝突的案件,美國民眾才得一窺紐約有錢人追逐名校的瘋狂。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葛魯曼在發給前老闆花旗集團(Cit-igroup)執行長魏爾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他調升AT&T股票評等的部分原因,是魏爾同意運用影響力,幫助他的小孩進入「Y's」托兒所。

葛魯曼否認兩件事之間有任何關連,但當局正在調查花旗集團捐給該托兒所的100萬美元,是否用來幫助葛魯曼的小孩入學。魏爾承認曾幫忙說情,但表示他的用意在信中被「嚴重地扭曲」。

金融大老的推薦信只是紐約父母讓小孩擠進私立名校的手段之一,有些人甚至花上一次4,000美元的代價聘請顧問。這些成本和學費比起來則是小巫見大巫,「Y's」托兒所一學期的費用就高達1.44萬美元。

位於暴風眼的「Y's」托兒所,乍看之下和一般學校並無不同,實則深藏不露。戶外的遊樂場有可收縮式屋頂,每年3月的募款和義賣金額超過25萬美元。

由猶太人組織YMHA在1874年成立的92街「Y's」托兒所,設有健身房,還經常舉辦演講、音樂會和晚間成人課程。紐約市最富有的名人,包括海冠公司(Seagram)布朗夫曼家族、化妝品雅施蘭黛(Estee Lauder)勞德家族的小孩,還有多位好萊塢名演員和歌手史汀(Sting)的小孩也都就讀該校。

【2002-11-16/經濟日報/3版/焦點新聞】

$$$ $$$ $$$ $$$ $$$ $$$ $$$ $$$

彭博資訊專欄
紐約私立幼稚園 入學擠破頭
一年費用高達2.2萬美元 父母認為是通往常春藤聯盟等名校跳板

編譯官如玉/彭博資訊紐約二十三日電

卡佛維特太太花了好幾個鐘頭的時間接受面談,並花了500美元申請費、5,000美元顧問費。如此勞民傷財只為了讓兒子進入紐約市一家私人幼稚園。

在曼哈頓經商的卡佛維特說:「這是很大的犧牲。但大家認為,把孩子送進這些學校,可讓他一輩子都擁有一項優勢。」

美股連跌三年,證券業流失7.85萬個工作機會,紐約市失業率攀升到8.4%,但紐約市2,000家私立中學附設幼稚園和60家一流私立幼稚園仍然門庭若市,申請入學的擁擠現象毫無改善。

前股票分析師葛魯曼利用花旗銀行執行長魏爾的關係,把2歲大的雙胞胎送進幼稚園的消息曝光後,擠得頭破血流也要進入一年學費1.4萬美元的紐約幼稚園現象才受到關注。

紐約私立幼稚園一年費用可能高達2.2萬美元,這可能讓許多歐洲人、亞洲人,甚至一些美國人大惑不解,但不少紐約客認為,這些幼稚園是通往普林斯頓、哈佛等常春藤聯盟學校的跳板。

曼哈頓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杭特說:「儘管我們多數沒有上這種學校,但我們擔心不如此做,小孩申請大學時會受到無可彌補的傷害。」

許多父母不願將子女送進紐約市1,200所公立幼稚園,因為這些學校採大班制、資源欠缺且師資參差不齊。相對的,私立幼稚園採小班制、個別照顧、提供音樂和美術等課程。

即使經濟成長遲滯,私人學校仍提高學費6%,且申請入學人數刷新紀錄。紐約州私立學校協會執行董事卡爾德說:「一般家庭會放棄汽車或度假屋,教育是家庭的第一優先目標。」

卡佛維特表示,她準備動用老本支付兒子的學費。丈夫在摩根大通銀行投資銀行部門任職的班森指出,摩根大通正在裁撤2,000名投資銀行部門人員,她十分擔心繳不出學費。

曾任律師的班德說:「為女兒找幼稚園比找大學的壓力還大。」曼哈頓私立學校顧問公司的烏莉說:「申請者竭盡所能把孩子送進學校。」她收取1,000美元顧問費用,給父母的良心建議是不要捐錢給學校,「學校老遠就可以聞到賄賂的味道,他們不想被捲入這種事情。」

對學童和父母來說,等待放榜是最難捱的一段時間。申請入學者花了315美元考試費用,接受各種測驗,以瞭解智力和發展程度。校方還會詢問孩子一些問題,例如「牛奶從那裡來的?」。

對父母收取5,000美元顧問費用的顧問鮑爾說:「連父母也要接受面談,他們覺得自己也被從頭到腳打量。」

【2003-02-24/經濟日報/9版/國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