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由比利懷德導演的《七年之癢》,在今日大概是許多人都聽過、但沒多少人看過的那部「瑪麗蓮夢露穿著白色洋裝、站在紐約地下鐵通風口上頭的電影」。這部片的許多內容可能過時了,但裡頭的瑪麗蓮夢露依舊閃耀。
本片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描述每年夏天的曼哈頓,濕熱難捱,貼心的男人們會讓妻兒出城去避暑,自己留在城市努力工作......與獵豔。然而,就那麼簡單嗎?中年已婚男人的夏天就是如此多采多姿嗎?《七年之癢》用一個簡單的設定(妻兒去緬因州避暑、樓上住著瑪麗蓮夢露),去勾勒一個中年男人Richard在結婚七年之後,內心的各種焦慮與不安全感。
整部片的內容設定,都在將Richard推往背叛婚姻、追逐色慾的路。樓上那位美女家裡沒有空調,但Richard家有;Richard在出版社工作,常常為了增加銷量調整書名與封面,讓整本書看起來更性感香豔;Richard最近洽談出版的書是心理學家的作品,手稿內容是談男人在七年婚姻後特別可能外遇;連素食餐飲店的服務生都在對他推廣裸體的好處(包括讓士兵分不清敵我,於是就沒有戰爭)......
透過Richard的自言自語,觀眾能清楚知道他的壓抑與焦慮。他努力抵抗誘惑,但也承認對他而言,身邊處處是誘惑(就算可能只是出於自己的想像)。
瑪麗蓮夢露,則是他的終極誘惑考驗。但這角色在電影裡沒有名字,在演員名單上也以"The Girl"代稱。這位金髮女孩不斷忽略Richard的求偶訊號,看起來啥都不懂,呆呆傻傻的,但每一個動作的「時機」又是如此精準,透露出這個角色(以及瑪麗蓮夢露這位演員)可不一定是真傻。
在《七年之癢》的劇場版本裡,Richard真的外遇了,但電影版受限當時的電影製作守則(Hays Code; Production Code),所以Richard的狂野想像只能停留在想像。
電影製作守則的管制與審查,使得Richard不能真與女孩發生性關係,連暗示都不行,讓導演與編劇都很不開心,不過卻也因此讓本片能產生一種新的解讀:這版本的女孩其實從頭到尾只想要熬過這個熱死人的夏天,但看在Richard眼裡(加上他的幻想)卻彷彿女孩每個舉動都是要勾引他,他從未以客觀角度來看這女孩。
而到最後,電影呈現的意涵,可以解讀為:Richard這些幻想不是來自他的自大,而是出於自卑,他害怕沒有女人會出自內心喜歡他、覺得老婆不為他感到嫉妒是正常的,因為自己實在不怎麼樣,此外,還要擔心年紀大了身體問題越來越多。
由於他焦慮至極,所以觀眾一會看他認為女生都跟飛蛾撲火那樣被他吸引、妻子Helen真是個幸運女,一會又看他對自己的偷情慾望感到罪惡,一會兒又妒火中燒、懷疑不在身邊的老婆是否跟她的異性好友搞上了,隨即憤世嫉俗地認為女生只喜歡葛雷哥萊畢克那種大帥哥。
而那位美麗女孩最終給他的回答,幫助他找回自信,這個重獲信心的過程不是靠「勾引到其他女人上床來證明自己有吸引力」來達到,而是真正地接受自己、看見自己雖有缺點但也有優點,並且理解女人不如他想像中膚淺,不是只有帥氣種馬能吸引到女人。
《七年之癢》並不是很優秀的佳片,但太適合由瑪麗蓮夢露演出,她的美麗與性感相當獨特,能夠在散發高度性魅力的情況下依舊保持某種「純真」的感覺。她像是自體會發光一樣,不需要用力誘惑誰,大家也會被她誘惑。所以當她一副對自己的性感毫無自覺的時候,也不會透出所謂「綠茶婊」的味道,很少人能駕馭這樣的氣場。她在《七年之癢》的形象是許多男人永恆的夢想女孩,在真實世界永遠不會出現的那種,但瑪麗蓮夢露並不想被限定在這樣的形象裡,她仍為精進演技、追求卓越,做出各種努力,在這部片之後的《巴士站》與《亂點鴛鴦譜》等等都可明顯看見,只可惜她龐大的潛力,隨著她短暫的生命而香消玉殞。
補充:
1. 導演比利懷德很希望讓當時還算新人的華特馬殊飾演男主角,然而電影公司不讓,只得接受讓舞台劇版本的男主角Tom Ewell來飾演電影版主角。看看華特馬殊後來的發展,比利懷德確實很有眼光,老早就看出馬舒的潛力,後來他倆在1966年合作的《The Fortune Cookie》,令馬舒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2. 拍攝本片時,瑪麗蓮夢露與大聯盟球星Joe DiMaggio離婚,那場地鐵通風口的戲是關鍵導火線之一,拍攝時DiMaggio也在場,現場圍觀眾人看見夢露裙襬飛起的歡呼聲以及某些不堪入耳的評語,讓DiMaggio憤而離場,留下夢露自己拍完。兩人婚姻僅維持九個月。
3. 上述知名畫面的拍攝地點在紐約的586 Lexington Ave(位於52街與53街之間)
4. 《七年之癢》上映七年之後,瑪麗蓮夢露過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