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 - 假作真

《美式小說》是超級精彩又聰明的諷刺電影,改編自2001年小說《Erasure》,Cord Jefferson首次擔任導演就有不俗表現,他同時也是共同編劇,將針砭社會現狀的諷刺喜劇與關於家庭情感的戲劇結合得很好,帶著傷感味道的爵士風格配樂則替本片增添許多韻味。

Thelonious(Jeffrey Wright)是小說家與大學講師,由於名字而被暱稱為Monk(Thelonious Monk是知名爵士樂手),他在上課時由於受不了新世代孩子的玻璃心,被暫時停職,於是乾脆專心擺在新的創作。他過去出版過幾本曲高和寡的書,但這回經紀人告知他新的書稿不受青睞,因為出版商嫌他的作品「不夠黑」、不會暢銷。所謂「黑」,指的是深受白人讀者歡迎的那些黑人悽慘故事,像是在貧民窟長大啦、爸爸犯罪媽媽吸毒那類的,Monk對於世道感到絕望與憤怒,刻意使用假名寫了一本俗爛浮誇又充滿刻板印象的「黑人故事」,很有信心會被打槍,沒想到出版社愛不釋手,捧著錢要付高價給Monk......

理論上Monk當然要拒絕讓又一本爛書汙染社會,然而在母親逐漸失智得要住進高價療養院、家人又接連出事之後,Monk沒法那麼瀟灑地對錢說不。

劇本將Monk家人間的關係及互動描繪得很好,Monk是家中的「黑羊」,他父親、姐姐與弟弟都是醫生,不過其他人並未因為從醫而成為人生勝利組,Monk的姐姐、弟弟都有自己的困擾,他們自殺的父親、失智的母親也對全家人都產生影響。人物設計並不扁平,隨著劇情漸進帶出新的剖面,例如弟弟Clifford(Sterling K. Brown飾演)看似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了,但他卻能精準點出Monk的盲點,例如Monk越來越像父親,有憤怒、說謊的傾向,而且會把親近的人推開等等。

《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 - 假作真

另一邊劇情則藉由Monk的出書過程,探討現代文化究竟該如何看待「多元化」、「族群平等」等問題,少數種族的「再現」雖然重要,但同時要如何避免他們的形象變得扁平?畢竟就算都是美國的黑人,彼此的差異也可能相當大,怎麼樣的黑才是黑?當白人為了洗刷這膚色以前曾迫害黑人的罪惡感,全心擁抱所有關於黑人的刻板印象,這究竟是反省還是獵奇?當「黑人」變成一種新的商品符號,這一方面是能提升多元化的覺醒意識,但另一方面也縮限了黑人族群本身的豐富度與深度。

《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 - 假作真

《美式小說》還加入關於文學獎的劇情支線,突顯在新秩序之下,文學家們也還摸索如何調整新的標準與視角,尤其白人評審,當他們認為「要多傾聽黑人的聲音」,他們心中以為的「真實」會否恰恰是虛偽?而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他們不能為了賺錢而投其所好嗎?如果社會喜歡看俗氣的東西,提升社會品味難道是作家的責任嗎?

《美式小說》(American Fiction) - 假作真

我很喜歡本片結局,它拒絕給出「觀眾以為會有的結局」,或者該說,它給出了三個看電影時預期會有的結局類型之後,最終Monk獲得的後設結局是那個能讓他好好照顧母親(也就是反正會撈到錢)的結局,收束了整部片一貫的嘲諷味道,算是一種酸溜溜又可笑的皆大歡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美式小說》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