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蘇菲亞柯波拉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1999年的《死亡日記》,從片名以及開頭第一句旁白:"Cecilia was the first to go.",就已昭示片中這家女孩子的結局。

70年代的底特律近郊,Lisbon夫妻(James Woods與Kathleen Turner)育有五個女兒,但從家裡最小的13歲女孩Cecilia自殺後,一切再也不同。次小的女兒Lux(克絲汀鄧斯特)獲得風靡全校少女的帥哥Trip(喬許哈奈特)青睞,卻帶來悲傷的後續效應。

《死亡日記》的敘事方式,如Jeffrey Eugenides所寫的原著一般,是由一群鄰家男孩以回顧的方式,敘述這起25年前的事件,他們將五位美麗金髮少女們神秘化,雖是描繪一段記憶,但也充滿想像與投射,彷彿加了一層柔焦濾鏡,不過,女性編導蘇菲亞柯波拉的加入,讓電影版得以隱約呈現女孩們的視角,當鏡頭進入五位女孩的家中,那兒常常沒有光彩,沒有生氣,氛圍緩慢單調而無趣。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周遭人等對這五個女孩的「愛」,完全沒有好處。母親只想控制她們、從未真正認識與理解她們,母愛令她們痛苦;父親只是靜靜地在一邊待著,由母親主導一切;鄰家男孩的"puppy love"或許滿足她們的虛榮心,但那種將她們女神化的情感,令男孩們無法真正成為女孩們的朋友,即使他們翻過Lisbon家小妹的日記、在她們家外頭窺視過、進過她們家的房子、跟她們交談過、以選擇的歌曲溝通與陪伴過,卻完全不了解她們;Trip對Lux的愛則根本不能算是愛,而是想「得到」一個心中的完美想像,但他倆在球場溫存的那刻,也是Trip無法說清的、感到類似「幻滅」的時刻,不一定是對Lux的幻滅,更像是成人的現實世界悄悄鑽進了青少年的理想化世界,而他的自私性格、以及他的無法承擔,令他成為把Lux獨留在球場上過夜的渣男。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沒有人能了解她們,甚至也沒人將她們當成「equal」來對待,整個社區與醫生都沒人把女孩們與她們的問題當作一回事,學校也無能為力,在Cecilia自殺後,校方的作為是發放自殺防治小手冊。總之一切的一切,都不斷加深女孩們的孤立感。比起被愛,她們可能更需要被了解,因此即便這夏日郊區表面看起來很美好,Lux卻會說,她要窒息了。我尤愛飾演Lux的克絲汀鄧斯特在片中給男孩們的最後一個眼神,帶著一股看透與心死,替整部片定下最合適的態度。

敘事視角多數維持從鄰居男孩的眼中出發,但不忘捕捉那些獨屬於女孩之間的、心照不宣的相處細節,她們對話不多,卻能靠眼神互相溝通。電影開頭介紹五位女孩時,畫面閃出的名字各採用不同字體,例如Cecilia的i上的點由星星代表、Lux則是搖滾風格的閃電模樣、Bonnie有漫畫字體、到了Mary變成街頭塗鴉風格、Therese的名字下則加上底線,暗示著即使男孩眼中只將她們看作五個金髮的美夢,她們每個人其實非常不同。

有些時候,雖然男孩角度的旁白在替這些女孩的想法與行為做出解釋,但聽者能感覺出男孩們的解讀過於「腦補」,電影畫面裡並沒有呈現那樣的面向(例如男孩認為女孩們內心都很成熟,已經懂得愛與死亡等等,這些並未反映在女孩們的生活交談中或日記裡),反倒是更常看見女孩們為了其他瑣事煩心、或是做著少女的青春夢,以及其他不那麼光鮮亮麗的平凡生活。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而Lux與Trip在返校舞會後於足球場溫存的那段戲,原著之中只是男孩們聽Trip轉述,只有Trip的觀點,但編導柯波拉要觀眾跟著Lux完整度過那一晚的幻滅,她清晨在球場獨自醒來,攝影機遠遠拍著偌大的場地,Lux只是其中的小小身影,她狼狽地收拾東西離開,孤獨無助,接著鏡頭拍著她搭車回家,一到家門就被氣憤崩潰的母親拉扯著進去,整個對愛情的幻想就結束在這包含著羞辱、憤怒與失望的時刻。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不過,Lisbon家的父母並不是卡通般的反派角色,飾演父母的James Woods與Kathleen Turner未將他們的角色給妖魔化。虔誠又嚴苛的母親不算「壞」,但對如何與女兒溝通,是毫無頭緒到不適任的地步;父親也不「壞」,但他面對各種問題的方式都是退縮,完全不知所措。Cecilia從二樓跳下自殺,父母的解決方案是把殺死Cecilla的那些尖尖的圍籬拆除;其他女兒們去參加舞會但其中一位晚歸,父母的解決方案是將女孩們完全禁足,連學校都不能去。這也難怪在最可怕的悲劇發生後,此對父母很快就乾脆把房子賣掉直接離開。

在女孩們的父母心中,所有危險似乎都來自「外界」,或許是他們身處的時代充滿冷戰與核能威脅、越戰的發展令人失望、離婚率上升及結婚率下降讓人感受傳統價值觀在崩解,所以他們保護女兒們的解方,就是將她們關在「安全」的家裡,阻止外界改變與傷害她們,卻渾然不知這些重重保護才是最大的傷害。

導演利用攝影與配樂,營造某種夢一般的質感,如記憶那樣雖有些許真實,卻也富含掛上濾鏡的柔軟想像。不過,死亡的氣息如影隨形,即使戶外充滿陽光與綠意,但那股美好夏日燦爛無法穿透進Lisbon家的牆;而家門外的榆樹被認定為已經死亡,政府派員公告要砍除;Lisbon家的爸爸找人幫忙拆除尖頂圍籬的時候,由於「底部埋得很深」因此異常費勁,暗示這家的危機早已根深蒂固。

這段青春記憶的逝去,對於長大的鄰家男孩仍然像個夢境,就連恐怖可怕的真實事件都帶著某種失真感,死去的女孩們成為令男孩終生想念的鬼魂。那屋子裡的一切也不僅僅是記憶,更像是創傷的遺跡與廢墟,如今他們卡在那兒,永遠愛著理想中的那群女孩,但永遠不會認識真正的她們。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 -

時間會背叛一切,腐蝕曾想像過的美好,女孩們變成冰冷的屍體,有過幸福夢想的中產夫妻會躲到某個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以餘生療傷,幾個曾無憂無慮的男孩被嵌進了傷感一生的記憶,連曾被女孩們爭相追捧的萬人迷Trip都終將成為一位進出療養院的不起眼大叔。

《死亡日記》以影像呈現難以捕捉的、名為青春的謎團,窒息的家庭生活,不知所措的蕩漾情感,冷漠無感的社會,以及「未來無可期待」、「繼續下去也沒有意義」的絕望感受。這是「他人」去觀看所謂「少女」時根本沒有興趣去理解的角度,諷刺的是,唯有她們死去,他人才會如此深切地意識到她們「另一面」的真實存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死亡日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s Film Reviews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