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優則導的傑西艾森柏格,在第一部導演作品《等你當完救世主》(When You Finish Saving the World)之後,自製自編自導自演的《跳痛之旅》,找來影集《繼承之戰》的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基倫克金演出,主題是一趟猶太尋根之旅,莊重看待納粹大屠殺議題的同時卻也幽默又有深度。
David(傑西艾森柏格)與堂弟Benji(基倫克金)為了紀念去世的奶奶,相約參加波蘭的猶太歷史導覽團,想探訪奶奶的故鄉、了解她的猶太根源。兩位表兄弟性格迥異,與其他團員的互動影響著兩人的情緒,David有條理又成熟的生活背後隱藏著不安,Benji的奔放活潑態度背後也藏著難言的傷痛。
《跳痛之旅》探索從世代到個人的創傷,也關於成長及調適,劇本呈現情感的矛盾與複雜,不以簡易溫馨的方式收束整齊。它自然而不造作,不喧鬧不澎湃,靠著對角色的深層理解與同理來感動觀眾,這主要歸功於劇本對角色的高明刻劃,以及兩位主要演員的深厚演技。
本片對兄弟關係的描繪相當細膩,David與Benji從小關係就近如親兄弟,不過在離開無憂無慮的童年之後,Benji仍然像個孩子一般,行為幼稚、漫無目標,與奶奶同住,David卻成了「成熟的大人」,與妻兒住在紐約,一肩扛起養家的責任,把痛苦深藏心裡。這對Benji彷彿是一種「背叛」,即使Benji也明白David並未做錯什麼,但感覺就像被拋下了。這兩人的彼此怨懟,根源大多來自這種背叛感,Benji不喜歡David現在成為的樣子,David則一邊感到罪惡、一邊又怨為何Benji不能跟他一樣成熟點。
而他們奶奶身為大屠殺倖存者所承受過的傷痛,似乎讓他倆的痛苦顯得渺小,例如David就表示自己的痛苦沒什麼特別的,不想說出來成為別人的負擔。
在Benji這個角色裡,我看見一個很能同理他人感受的人,但也因為共感能力太強,彷彿會將別人的痛苦吸來自己身上體驗,是以他很嚴肅地試圖體會奶奶當年在波蘭身為猶太人的感受,並且會為了一行人參加猶太導覽過得太舒適而感到罪惡。他的心是打開的,他的直白有時會嚇到人,但別人總是忍不住被他的真誠坦率給迷住。他的自毀傾向,或許就是因為他的感受實在太多、本性上又無法與他人保持距離,因此吸收到太多痛苦。
他對奶奶的懷念、以及他如何深埋在過去的(可能有些扭曲的)記憶之中,除了代表他的深刻情感與念舊,也可能表示他心裡不願意面對現在人生的危機與迷惘。如今最了解Benji的奶奶已過世,一同長大的死黨David忙於自己生活,Benji頓時心無歸處。最後一幕Benji在機場的那個眼神,如此自然,如此真實,一個迷路的靈魂,無處立足,那樣的感受可能將一輩子如鬼魅般纏著他。
導演讓飾演Benji的基倫克金充分釋放閃耀的演技,是從表情到肢體都很全面的精采表演,但將編導演全部包辦的傑西艾森柏格對全片的貢獻功不可沒,除了把David詮釋得生動真實之外,整部片充滿了傑西艾森柏格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他的不安、神經質、細膩、觀察入微,都反映在電影裡。《跳痛之旅》是對猶太裔的艾森柏格極為個人的電影,取材以及拍攝地點的選擇都源自家族歷史,他對此類痛苦歷史的探究方式也獨樹一格,以輕鬆淡雅的詼諧幽默,活潑有趣的對話,搭配簡單清新的拍攝風格與波蘭音樂家蕭邦的曲目,詮釋那看似平靜渺小卻深遠悠長的痛苦。在電影前段,觀者或許會以為片名"a real pain"是指Benji躁動又總是有話直說的個性真是個real pain (in the arse),但漸漸看到結尾,另一層意義清楚浮出——那股跟隨歷史與記憶刻印在世世代代的,真正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