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Netflix的英國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上架之後引起全球熱議。原因不僅是這部總共四集的作品每集都是一鏡到底,更重要的是它以一樁少女被殺害的案件為起點,直接切進現代青少年共同面對的危機,從司法、社會、個人與家庭的角度來觀察,對為人父母者堪稱恐怖片。
 
故事本身很單純。13歲的女孩Katie被殺害,她的同學Jamie是警方認為的頭號嫌疑犯。《混沌少年時》透過這樣簡單的故事,探索了導致一名年輕女孩被殺害的各種面向,包括家庭影響、學校教學現場、社會、人際、網路社群言論......等等。
 
雖然四集都是一鏡到底,但透過不同的場景設計,觀眾並不會感覺四集風格都很類似或過於封閉。劇組在一鏡到底的架構下,仍能做出故事的規模,空間範圍與角色數量並不受到太大限制,但依舊維持觀眾與角色之間的親近感覺;而即使在攝影機需要常常移動的部分,也能捕捉到很好的構圖,鏡頭的設計與調度相當聰明。
 
***以下有雷***
 

一、《混沌少年時》單集介紹

第一集,以謀殺發生後第二天早晨警方的拘捕行動為主題。在這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令觀眾與當事人的情緒與感受幾乎零距離。例如在本集前段,觀眾跟著Jamie一起上警車,搭完整段路程,男孩神情惶恐,窗外這個小鎮的風景一步步倒退,觀眾彷彿在旁望著男孩家鄉的一切漸漸遠離他。
 
觀眾也進入父母的內心,實時感受看著自己孩子被抓進警局紀錄、體檢、質問等等是什麼滋味,尤其像Jamie被脫衣檢查時,其他未負責檢查的人們(包括代表我們觀眾視角的攝影機)都別過頭去,但父親Eddie得確保孩子權益未受損,被迫心疼地望著孩子如何被檢查,觀眾則實時體驗那每一分每一秒的尷尬氣氛與心焦。
 
也因為不能剪接,所以警方的一切程序都保留下來,光是讓Jamie吃早餐玉米片,就是個許多人在關切的事情,這種細節安排讓觀眾很真實地體驗平日在警探劇裡一定會被略過的事情,很有身歷其境的感受,不是主題樂園式的參觀而已。
 
在這集可以見到主角一家人雖是各種崩潰與混亂,但對警方而言這只是工作,他們按部就班秉持專業,冷靜面對家屬的各種情緒狀態,包括家屬的指控與質疑,但他們內心也是很難受的,如同某一角色所言:「我最討厭少年犯的案子了」,是啊,看著同事們嚴陣以待,抓回來的卻是像個小孩子一般的Jamie,心頭必然不好受。
 
只不過,不幸的是,到了第一集末,就會明白為何警方敢出動如此大陣仗來抓一個13歲男生。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第二集,則是讓劇組大展身手、徹底炫技的一集,劇組團隊在先前的電影作品《餐廳失控夜》就已做過一鏡到底的嘗試,這回經驗更為豐富也更有野心。劇情描述兩位警察在校園尋找嫌犯動機與凶器藏匿處,期間不僅要穿越各教室,中間還遇到消防演習全校疏散,還有奔跑追逐戲碼,最後攝影機還接到空拍,穿越至校園外另一頭的停車場。
 
這集呈現老師與家長面對青少年的有心無力,孩子們根本懶得搭理懶得聽,也對於沒人搞得懂他們而感到怨恨。即使是像Luke這樣有經驗的偵緝督察,也會把某個表情符號代表的霸凌意味誤讀為善意,需要他兒子告訴他,才知道年輕人之間在網路上使用各式表情符號的複雜含意。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到了第三集與第四集,《混沌少年時》成了人類情緒的生猛展示,相當令觀眾情緒糾結不能自已。
 
第三集是全劇戲劇張力最高的一集,空間也最為縮限。此時遭控謀殺的Jamie已被安置在安全訓練中心,心理師Briony要與他面談,評估他的心理狀況。
 
Briony走在鋼索上,她必須探索、挖掘Jamie的心思,卻不能太明顯,畢竟Jamie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明白對方想做什麼,防備心很強。但另一方面,Jamie確實有想「表達自我」的衝動,因為大多數時間他可能覺得很窩囊,在社會規範之下都要裝個樣子,在學校也不是受歡迎的男生,如今這位心理師隻身在此、看起來體型與性別不具威脅性、又算是陌生人,Jamie雖能識破對方想探知什麼,但也忍不住想表露自己充滿毒性的一面給對方。
 
飾演Jamie的演員Owen Cooper,表演相當令人震撼,不論是脆弱、困惑、憤怒、展現權力、害怕......等等,皆游刃有餘,我上一次有類似的震撼感,是當年在《驚悚》(Primal Fear)看到艾德華諾頓的演出時,但Cooper比當時的諾頓小了十幾歲、而且角色的難度更高(光是一鏡到底這種拍攝方式對於首度演戲的演員帶來的壓力就夠恐怖了)。Jamie想討好Briony,但又痛恨這位女性擁有的權力與權威,無法接受自己或其他男性得「聽命於一個女人」,因此情緒混亂不已、不斷失控,最大的癥結點,就在於Jamie沒法將Briony當成「一位心理師」,他只能將Briony當成「一個女人」,在Jamie眼中Briony的專業根本不存在。
 
第三集的攝影空間雖然沒有那麼複雜,不用像其他集那樣穿梭各個場域,但其用心程度不減,例如當Jamie大發脾氣或失控時,攝影機會由較低角度拍攝Jamie,凸顯出他替Briony帶來的可怕壓力。
 
這部分的劇情還多了個支線角色:沒有身體界線分際的警衛。打從Briony剛來到安全訓練中心,這位警衛的肢體語言帶來不舒服的壓迫感。這是個相當聰明的安排,尤其在Briony中途離開與Jamie的面談,去警衛室查看監視畫面時,令人不舒服的警衛就貼在她旁邊,觀眾完全可以明白Briony此刻除了觀察Jamie以外,也要擔心身旁這警衛是否亦為威脅,但又不能表現太明顯以免激怒警衛,而Briony今天只是來此守本分做她的工作而已,這安排擴大了《混沌少年時》的主題範疇:身為女性,只要周遭有男性在場,需要擔心的事情太多了。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進入最後一集,劇組再次試探一鏡到底的極限,鏡頭需要順暢地跟著角色上車、開車、下車、進入大賣場、購買油漆、憤怒潑漆......等等,而在劇情方面,則將時間設定於距上集好幾個月後,此刻Jamie仍被留置,他的父親要過五十大壽,想跟家人們一起慶祝。
 
在第四集,一鏡到底造成的實時拍攝,使得觀眾必須看整家人們在開車途中如何盡力擠出正面開心的話題,如何掩飾尷尬與不舒服。而在買完東西回家之後,Jamie父母之間的談話,則令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痛徹心扉。明明自認很努力了,但還是做得不夠多,自覺對不起社會也對不起兒子,眼看當年抱著小熊玩耍的小男孩長成一位殘忍對其他人砍七刀的男生,究竟是怎麼走到這步的?
 

二、一群充滿善意但無能為力的人

《混沌少年時》用一群充滿善意且在能力範圍內試著盡責的角色,彰顯出對社會現實的無力感。警察們即使完全知道眼前這孩子做了什麼可怕的事,仍然秉持冷靜公平的態度面對他,沒有生氣或恐嚇;公設辯護人即使跟警察們都相熟,這工作也沒多少薪水,但還是公正維護嫌疑人應有的權利;心理師盡力觀察與蒐集細節,確保對被告的評估是準確的,沒有因為懶惰或害怕而隨便編點東西交差;學校老師對於校內孩子犯下的錯深感愧疚、極力配合警方;父母對孩子沒有不當管教、沒有溺愛、也盡力陪伴,而且他們養出的另一位孩子體貼又勇敢。這個小小社區體系裏面,有許多好人,然而還是養出了少年殺人犯。
 

三、Jamie,現今文化的副產品

人人有網路與手機之後,年輕人彼此間的比較及競爭,現在變成24小時不停歇,除了校園裡的學業、體育競賽與真實世界的人際相處以外,還擴及網路上的一切社交互動。
 
課堂裡的老師對這群學生束手無策,畢竟這是一代早熟世代,學生可能都自認很懂了,就算不懂,丟個問題問ChatGPT就好,還理老師做什麼呢?
 
有了網路,有了手機,青少年可以躲進那個只有他們知道如何解讀、看懂規則的世界,他們在其中爭取人氣與友情,尋找能解決人生困擾的導師。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而厭女言論,很有辦法吸引年輕、尷尬、還在探索自身位子的男孩。在這年代,厭女文化、manosphere(男權之圈)、red pill culture(紅藥丸法則)等等概念,幾乎被包裝成男性提升自己的工具,侵略性的態度是被鼓勵的,自己的挫折都是其他人的錯,Andrew Tate這種厭女代表則是個「真男人」典範。在這圈男性的眼中,其他沒有這麼做的男人是「沒搞清楚現實」,不配合他們的女人則是「賤貨」。
 

四、Jamie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受害者

《混沌少年時》處理Jamie罪責的方式很細膩,劇本帶進Jamie某些稱得上「受害」的經驗,例如他在交友方面的挫折感、其他人(包括死者)對他的霸凌等等,而且在他的角度來看,似乎是沒有辦法求助(也許社會甚至是他父親期許「男人要像個男人」的壓力,讓他無法跟任何人拉下臉來討論),但一個13歲的男孩不一定能獨自好好處理這些問題。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不過,《混沌少年時》沒讓受害者身分成為推卸罪責的藉口、沒有替Jamie裝可憐、劇本也從未檢討真正的受害者Katie,它試著研究Jamie行為的可能成因,但沒有替Jamie脫罪的意思,尤其第三集末尾很清楚表明,Jamie確實已成為對社會的重大威脅,當Briony壓抑著恐懼與心疼對Jamie喊話,希望他未來盡可能把握治療機構的幫助時,劇本算是很清楚表明Jamie的現狀已經脫離文明社會能夠接受的樣子了。飾演心理師Briony的Erin Doherty表演相當出色,尤其在本集尾聲,她對Jamie的狀況有個定論與領悟時,她的神色表情精準反映出內心所受的複雜衝擊,實在相當精彩。
 
只不過,這樣的結論令人惋惜。在第一集警察闖進Jamie家逮捕時,Jamie驚嚇到尿褲子,突顯他還是個充滿稚氣、也害怕被抓或被關的孩子,但這樣的孩子卻也能對他人的生命如此輕視,讓人不勝唏噓。
 

五、時代變了,父母只能接受嗎?

孩子小的時候,所有語言都是父母教的,兩代說著一樣的語言,但當孩子越來越大,他們學習更多的溝通方式,離父母越來越遠,甚至父母已沒法搞懂孩子想表達的事情了。在目前的社會,本片片名"Adolescence"所指的青少年時期,像是已經被跳過了,孩子們急急晉升為大人,要逞強裝成熟,男孩要趕快假裝是個想要幾個女友就有幾個、想跟人要幾張裸照就有幾張裸照的「男人」。
 
然而,未成年新世代認為正常的事情(例如A片很容易取得、早早有性行為、大家會互傳裸照等等),難道就是「應該」嗎?隨著未來AI生成影音的發展,「霸凌」還會有更多可怕又噁心的形式,屆時又該怎麼辦?
 
劇中某些邊緣配角的狀況也呼應著主題,例如督察Luke的兒子Adam與Jamie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在第一集裡他曾打給父親希望請假一天,在後面的劇情則揭露他不想上學的原因並非懶惰,而是與校園人際之間的排擠、欺侮、霸凌等等問題有關,這些長久以來都是常見而難解的問題,只不過,有了網際網路與社群軟體之後,情形更加嚴重。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六、現代父親可能缺了什麼?

第四集結尾,父親Eddie在Jamie的房裡,邊哭邊替Jamie的小熊玩偶蓋被子,相信讓很多父母觀眾跟著崩潰。他不斷檢討自己,當初應該要多做些什麼,但,究竟能多做什麼?飾演Eddie的Stephen Graham一向是實力派演員,在整部劇的表現都相當出色,但在這段的表現更是驚人,完全真情流露,脆弱的一面毫無保留。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Eddie是個勤懇踏實愛家的中年人,但他面對所謂「男子氣概」,也有複雜的隱性心結。他雖知道不能像自己父親那樣使用打罵教育,但仍然不知如何以最適當的方式對兒子表達關愛,難以接受兒子在運動方面「不夠像個男人」,也克制不住某些情緒爆炸的時刻。關於Eddie的情緒失控,在第三集由Jamie先透露,接著在第四集觀眾也能看到Eddie的失控模樣。這些都暗示Eddie在這方面無法做Jamie的榜樣,無法指導孩子如何冷靜面對挫折。
 
至於Eddie對Jamie運動天分不太好的反應,分開兩集來呈現,在第三集從Jamie視角描述,第四集則是父親的想法,對照起來可以發現,Eddie希望兒子能擅長運動,因此在兒子表現不如預期時,他無法假裝正面,只能別過頭去,這動作理論上算是父親的溫柔,但Jamie將父親的失望都看在眼裡,這對Jamie脆弱的自信又是一大打擊。
 
在第四集裡,Jamie母親的角色常常負責安撫Jamie父親、說他沒做錯,而在第三集裡,可以感覺到Jamie認為那位女心理醫生也應該要安撫他、支持他才對。在Jamie眼中,母親是配角是僕人,父親是楷模是主人,這也是他對性別角色的看法。
 
他對父親的在乎與依賴,於劇中常常出現,例如第一集Jamie被逮捕時,選擇由父親擔任陪伴他的「合適成人」,又或者第三集Jamie即使情緒失控仍叮囑心理師「告訴我爸我沒事」,各種蛛絲馬跡足以證明Jamie相當在意父親、需要父愛。只可惜Eddie受限自己的生命歷程與性格,沒法成為好好帶領Jamie度過青春期各種困擾的男性好榜樣。

 

七、受害者總是容易被遺忘

劇本透過女警Misha的角色,提到大家最終總是聚焦在加害人身上,受害者會被遺忘,而《混沌少年時》整齣劇最後確實也聚焦在加害人身上,這除了像個諷刺,也是種無奈。看看Jamie那個樣子,他的引力太驚人了,人們幾乎無法不去看他、研究他,就像人們難以將眼光移開災難畫面那樣。
 
不過,劇組仍在有限的框架裡讓已逝的受害者發聲,安排由飾演被害者Katie的演員Emilia Holliday演唱英國歌手史汀譴責暴力的80年代歌曲〈Fragile〉,搭配Eddie去Katie被殺害的停車場獻花致意的畫面,這使得第二集收尾的氣氛相當特別,此刻的攝影鏡頭已經接上了空拍機,宛如Katie的鬼魂盤旋空中,從另一個世界幽幽吟唱著生命之脆弱:
On and on the rain will fall
Like tears from a star / like tears from a star
On and on the rain will say
How fragile we are / how fragile we are
 

八、結語

《混沌少年時》最後沒有給出解脫與寬慰,而是提出一種清算及盤點,在全劇的最後一段時光,Jamie的父母不斷地思考,究竟哪裡做錯,若是回到過去,究竟能否做更多來避免這樣的慘劇?而我們做為觀眾,也不斷思考現在這樣的社會裡,該如何阻止下一個Jamie的出現?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 雖是虛構故事,

 
Jamie這樣的男孩,就好像生活在小圈圈的"echo chamber"(回聲室)裡面,他從網路上取得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對女生開始有一些較為偏頗的見解與定論,而在實際相處上,也碰到了會霸凌他、又不認為他是個像樣對象的女生,因此在他狹小的人際空間裡,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來解讀他人、解讀自己,認定別人覺得他醜、爸爸覺得他不夠「男人」......等等,累積成無望的怨氣。恐懼與孤立能讓人變得殘酷冷漠,而在社群軟體當道的年代,那小小一支手機就能達到讓人恐懼與孤立的效果,旁人不易察覺孩子們已經出狀況。作為事後諸葛,確實能找到這類悲劇的脈絡與蛛絲馬跡。
 
然而人生跟《混沌少年時》的一鏡到底拍攝方式一樣,沒辦法剪接,一切都是一氣呵成,無法回頭,沒能收回錯誤。《混沌少年時》讓觀眾緊緊跟著那種窒息感,一種讓人受不了的親密感,沒有辦法迴避、跳過。而作為父母,我們也都只有一次機會。
 
去年英國發生一件三屍命案,Kyle Clifford以十字弓殺害前女友以及她的姊妹和母親,恰巧今年三月《混沌少年時》在Netflix上架前,消息傳出Kyle Clifford在犯案前看過約十部Andrew Tate的影片。《混沌少年時》雖是虛構故事,但它離我們真的是太近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混沌少年時 Netflix推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