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短角情事》,是先前擔任攝影師的安妮華達,在26歲拍成的第一部導演作品,當時是靠著一點遺產以及親友借的錢、以很低的成本拍成。有些後來法國新浪潮常見的概念與手法,在《短角情事》就已見得到影子;後來拍出經典《廣島之戀》的新浪潮左岸派導演亞倫雷奈,是《短角情事》的剪接師(此時他尚未拍過長片,但已擔任許多短片的導演與剪接);而《短角情事》一人臉部特寫被另一人側臉蓋掉一半的畫面,讓人聯想起1966年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的《假面》;《短角情事》描繪村民生活的那部分,則很像之前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故事地點短角,是法國南部的貧窮漁村,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安妮華達曾住在這附近。電影內容以兩部份故事雙線並行,一邊用很有創意的手法敘述一段夫妻關係的起伏,另一邊則描繪村民生活點滴,包括因為政府對捕魚的管制感到苦惱。
短角是片中男主角(Philippe Noiret)的家鄉,他與妻子(Silvia Monfort)住在巴黎,婚姻出了點狀況,於是丈夫先回來家鄉,妻子說好隨後會來。丈夫不知妻子哪一天會來,於是天天在車站等待,第五天才等到她。男人想挽回婚姻,女人想分手,於是他倆在短角邊走邊談,漸漸挖掘出這些年的婚姻給他們帶來的另一種新關係。
飾演夫妻的演員,講話刻意面無表情、有時還直視鏡頭,通常兩人只是走來走去,不同於其他村民有著自然的聊天風格、進行各種日常作息如曬衣與製作漁網等等。夫妻倆與周遭格格不入,甚至有時以斜角出入鏡頭,像是突兀穿越不屬於他們的區域,兩人形成一個與世隔絕的泡泡,解剖自己的愛情,不受其他村民的煩惱影響。安妮華達曾表示,這種手法是參考福克納小說《野棕櫚》的雙線交錯,令《短角情事》有類似紀錄片的寫實村民生活,也有宛如念著舞台劇獨白的夫妻對話。
村民有著各式煩惱,例如年輕女孩想談戀愛但父親不同意、或是生了七個孩子的媽發現最小的孩子生病了......等等,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還可以看見階級、性別、城鄉造成的差異,看到政府督察規範對窮漁民的影響,看到漁民們無法控制的外來汙染源如何打亂他們的生活。安妮華達處理這部分敘事的手法並不過於感情用事,但顯然是同情這些村民的。
夫妻話題則聚焦於愛情與婚姻,他們不斷對談,談得忘我到村裡一個女人甚至私底下評論道:「他們無法幸福,因為他們聊得太多了」。兩人有時想合,有時想分,彷彿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那樣,有時認為短角與巴黎的差異是天差地遠不能和平共存的,但一轉念,這種未知卻帶來好奇與新意。不同的東西相遇,可能碰撞也有可能揉合。火車可以拉近距離,但也可以方便離開對方,最終都要視個人選擇,如丈夫說的:「我選擇的不是愛,而是你」。激情是會消退的,但或許取而代之的是更成熟的關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