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Lizzy影評- Lizzy on Films (1239)
- Aug 23 Wed 2017 23:28
《初戀上女孩》(First Girl I Loved) - 踉蹌青春路
- Aug 17 Thu 2017 22:09
《派特森》(Paterson) - 平凡中的詩意
- Aug 16 Wed 2017 09:30
《玩命再劫》(Baby Driver) - 少男的酷帥電影夢
- Aug 12 Sat 2017 23:41
《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 吸血鬼約會前要記得鋪毛巾
- Aug 04 Fri 2017 16:41
【釀影評】《魅惑》:「惡」女背後的情非得已
我在釀電影的八月號寫了蘇菲亞柯波拉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魅惑》的評論,敬請各位點閱,衷心感謝!
【釀影評】《魅惑》:「惡」女背後的情非得已
- Jul 26 Wed 2017 23:38
《極凍之城》(Atomic Blonde) - 莎莉賽隆武打戲令人讚嘆
- Jul 24 Mon 2017 19:47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 "keep calm and carry on"
- Jul 18 Tue 2017 21:43
《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 - 談「愛」並不代表示弱

平常看青春校園片,我看見的是年少時期的感受與擔憂,但通常不會跟自己的校園經驗緊密連結。沒想到《神力女超人》的前段,在天堂島的純女性情景,卻讓我回味起高中讀女校的種種心情。當年的我,在進女校前,心裡有點排斥,覺得正常的環境就是有男有女,刻意安排成單一性別好像在暗示「這段時間你只可以唸書,其他什麼都不可以做」。沒想到真的讀了三年,我感到好解放──我可以完全做自己,不用擔心是否符合同齡男生眼光標準下對女性的期待,而且由於沒有男生,某些在男女同校情況下可能會被男生拿去做的事(包括體力活或是傳統比較認定由男性擔任的工作),在女校都要自己來。在進女校前,我不特別感覺自己有被那些傳統期待影響、框限,但女校待完三年出來再回首看,才發現多多少少會被影響。
- Jul 15 Sat 2017 10:39
《記憶拼圖》(Memento) - 人生中的「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
- Jul 13 Thu 2017 23:20
釀電影【諾蘭專題】在傳統的框架中變形——諾蘭電影裡的女性角色
- Jul 07 Fri 2017 23:24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 如此詩意,如此孤獨
- Jun 28 Wed 2017 22:42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 美國怪夢
- Jun 24 Sat 2017 19:58
《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 虐的循環
- Jun 22 Thu 2017 22:18
《羅根》(Logan) - 足以讓一個大男人啜泣的超級英雄電影
- Jun 05 Mon 2017 22:30
《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 施主放下吧
- Jun 04 Sun 2017 18:51
《玩命鎗火》(Free Fire) - 為了一箱錢
- Jun 03 Sat 2017 22:15
《台北物語》 -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 May 25 Thu 2017 22:32
《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 浪費了一個好設定
- May 21 Sun 2017 18:43
《當貓王碰上總統》(Elvis & Nixon) - 原來這兩人真見過面
- May 18 Thu 2017 21:29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 等待加朵 (Waiting for Ga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