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週一,我們猜想去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的人不會太多,就選擇這天去了。
基本上,我並非熱衷古物與博物館的人,但是由於對歐洲近代史頗有興趣,所以很期待看到一些歐洲歷史文物。我的同伴曾參觀過許多紐約的博物館,且又希望看到英國當年搜括中國的國寶,因此對大英博物館的期待與要求比我更高些。
大英博物館是免費供人參觀的,不過寄放一件大衣或物品要一英鎊。其他相關介紹如館內地圖、文字或語音導覽等等,都要另外付錢。我們只是業餘玩票的,於是沒花錢買那些東西,只花兩英鎊寄放外套。我們從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文物看起,逛到後來我同伴總覺得少了什麼,後來才想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設的文物更完整、氣勢更磅礡,例如要展覽哪個建築,乾脆就把那整個建築搬進來之類的。大英博物館裡面幾乎都只是一小片東西累積起來的,沒有那種震撼感。
再往中國文物區走去,其實蠻失望的,畢竟我們都知道英國拿了不少中國的東西,但也許是沒對外展示吧,總覺得展出來的中國文物並不多,而且擺設位置的安排頗亂,並非根據朝代遠近。記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給人的感覺比這兒好。更奇怪的是,在看韓國區的時候,怎麼覺得很多東西是中國的呀?但是我是個東亞白痴,所有歷史與文化裡面最搞不懂、考試考最差的就是東亞、非洲跟南美洲,所以還是先閉嘴比較好,歡迎各位去過大英博物館的讀者留言解說。
不過呢,館中心的閱讀室倒是教人震撼,圓形的空間裡,座位呈放射狀散開,牆上佈滿各種古老書籍,非常壯觀。台中中友百貨的誠品書店是想拼湊這種味道,但是規模與裝潢差太多。大英博物館的閱讀室連圓頂天花板都教人讚嘆,照進的日光與古老昏黃的內部陳設對比,更突顯它古典優雅、又讓人不禁肅穆的氣質。而且,我對書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只要看到一房間的書就會很興奮,光想到整個閱讀室含有多少文字就讓我瘋狂,好想把自己埋在裡面。當然啦,如果那些文字湊出來的書叫做「世界是平的」或是「紫牛」等等,吸引力就完全消失了。
繼續逛了埃及區,看到一堆木乃伊,不過自從看了電影「神鬼傳奇」之後,總覺得這些木乃伊可能會跳出來。看著木乃伊的感覺很奇怪,它就被捆在那裡,從外觀看起來似乎是個很飽滿的人體,好像血啊肉啊都在,只是活生生地被綁在裡面,想一想頗可怕。
最後就到達我最喜歡的歐洲區了。展出的歐洲皇室裝飾品與日用品,真的是金碧輝煌,太奢華太美麗了!簡直很想讓人把它們買回家。看著這些物品,可以想像皇室人們過的生活,甚至想像各種歷史,例如伊莉莎白一世與維多利亞女王﹝兩位我超崇拜的領導者﹞,當初用的穿的都是些什麼、被關在倫敦塔時可能用什麼、登基時的權仗皇冠可能長什麼樣…諸如此類。
不過呢,我畢竟不是太有知識的人,博物館對我的吸引力仍然不大,所以下午就離開了。這一天晚上,我們安排去聽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在台北已透過www.ticketmaster.co.uk訂好票,並請他們寄到飯店。然而到這天下午回飯店,我們仍未收到票,實在很傻眼。為了處理這問題,我們撥了好幾次電話,都在忙線中,情急之下,只好想辦法上網站查詢是否有交易細節或其他處理方式。飯店有無線上網,但沒有提供電腦,我們只好衝出去找網咖。不過網咖倒是頗便宜,半小時0.5英鎊。在Ticket Master網站查了一會卻沒有結果,我同伴只好再衝回飯店打電話。那時蠻緊張的,深怕懶惰的英國人萬一早早下班,若是我們來不及聯絡他們該怎辦。後來總算聯絡上了,對方表示票已寄出,若是沒收到,可到現場以信用卡領票。果然,付錢就是老大嘛,信用卡比票還有公信力,哈。
總算解決了票務危機,我們不浪費時間,趕快再衝出去逛街。這回我們去柯芬園(Covent Garden)附近,一出地鐵沒幾步路就看到旋轉木馬以及商場,還有賣些特殊小飾品的市集。我們也逛了Nine West(我很喜歡這家的細跟高跟鞋),不過沒看到特別好看的。另還有一些賣倫敦相關物品給觀光客的店,商品當然包括印有英國國旗的衣服等等,不過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一件黑底白字的T恤,白色大字印著:「f ck」,下排小字印著:「All I need is u.」天哪我超級想買的!只是那件還蠻貴的,買回來也不一定有機會穿,況且也跟倫敦沒關係,想想還是算了。不過,嗯,現在還是有點後悔。哈哈!
之後去咖啡連鎖店Café Nero,覺得他們的摩卡咖啡比Starbucks好喝。跟其他飲食相比,英國的咖啡相對比較便宜。一頓吃得飽的餐,至少都要四英鎊,比台北昂貴多了;但是一杯咖啡,只要不是太花俏的,兩英鎊以下都可以解決,跟台北價格差不多。還有,倫敦咖啡與酒的銷路真是好,今天雖然是憂鬱星期一,沒想到這些上班族一點都不”blue”,許多西裝革履的人們捧著啤酒站在餐廳外閒聊。咖啡店也都坐滿人。
稍稍填飽肚子之後,我們朝上演「芝加哥」的Cambridge Theatre走去。在此我要說,我很佩服我朋友每次在找路的時候,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搞懂我們在倫敦地圖上的哪兒、要如何走到目的地。在台灣,我自認非常會認路,給我指南針應該就哪都去得了。然而倫敦的路實在太複雜了,並且彎彎曲曲,有許多捷徑,我常常走在路上卻搞不清東西南北,難怪人家都說倫敦的計程車司機是世界上最會認路的。
到了Cambridge Theatre,我們跟櫃台表示,Ticket Master請我們到現場以信用卡拿票,但是劇院說Ticket Master不應該這樣告知客戶,因為劇院這邊並不會有票。原本我們以為慘了,在台北已經刷下去的錢難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卻見劇院人員馬上撥電話給Ticket Master,確認我們真的有購買,當場客氣地補發兩張票,還給我們更好的位置。門票確認之後,距開演時間﹝八點﹞還有二十分鐘左右,我們去附近逛一逛。這邊不是什麼觀光區,但倫敦的特色就是「隨便看都很美」,所以不論在哪,只要往條路上望去,都像風景明信片一樣。
將近八點,我們入座欣賞音樂劇「芝加哥」。位置真的頗接近舞台,大約二十排以內吧,看得非常清楚。雖然演出者感覺都不太年輕,但是歌舞實力驚人。我非常喜歡飾演Velma Kelly的金髮演員Amra-Faye Wright的歌聲,極為清亮有力;舞蹈動作非常俐落,唱唱跳跳一點疲態也沒有。另一位飾演Roxie Hart的Bonnie Langford,聲音沒有那麼亮,但是她演出本劇著名的傀儡戲時,肢體表情動作都非常真實,彷彿真的是傀儡娃娃。劇中的蠢蛋記者Mary Sunshine更是一絕,是反串的,其白痴昏庸又可笑的樣子,不禁讓人遙想台灣的某些媒體。
整齣劇都很精采,沒有冷場,劇院裡笑聲不斷;服裝更是性感誘人,每個身材火辣的舞者穿上去都魅力十足,看了教我下定決心減肥。而且,明明是星期一,票仍然賣得很好,幾乎座無虛席。在台灣很難想像倫敦、紐約這些大都市,可以養得起演了三年、五年、九年的音樂劇,這必須靠有興趣的市民與源源不絕的觀光客,才可能維持。
走出劇院,我們在十點多的倫敦街頭閒晃。穿著西裝飲酒聊天的人們還在,咖啡店、酒館、超市都還開著。我們進Tesco買些scones、礦泉水與水果,就坐地鐵回飯店了。明天還要早起參加tour呢。另,Tesco真的很便宜,有那種四個0.68英鎊的scones,不過,真是不好吃(在英國吃到不好吃的scones還不容易哩)。
非常期待明日溫莎牛津之旅的我,在吃了我朋友於中正國際機場貴賓室A的泡麵之後,洗個舒適的澡,配上腦中還聽得到的「芝加哥」音樂,就這樣迷迷糊糊進入夢鄉。
基本上,我並非熱衷古物與博物館的人,但是由於對歐洲近代史頗有興趣,所以很期待看到一些歐洲歷史文物。我的同伴曾參觀過許多紐約的博物館,且又希望看到英國當年搜括中國的國寶,因此對大英博物館的期待與要求比我更高些。
大英博物館是免費供人參觀的,不過寄放一件大衣或物品要一英鎊。其他相關介紹如館內地圖、文字或語音導覽等等,都要另外付錢。我們只是業餘玩票的,於是沒花錢買那些東西,只花兩英鎊寄放外套。我們從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文物看起,逛到後來我同伴總覺得少了什麼,後來才想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設的文物更完整、氣勢更磅礡,例如要展覽哪個建築,乾脆就把那整個建築搬進來之類的。大英博物館裡面幾乎都只是一小片東西累積起來的,沒有那種震撼感。
再往中國文物區走去,其實蠻失望的,畢竟我們都知道英國拿了不少中國的東西,但也許是沒對外展示吧,總覺得展出來的中國文物並不多,而且擺設位置的安排頗亂,並非根據朝代遠近。記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給人的感覺比這兒好。更奇怪的是,在看韓國區的時候,怎麼覺得很多東西是中國的呀?但是我是個東亞白痴,所有歷史與文化裡面最搞不懂、考試考最差的就是東亞、非洲跟南美洲,所以還是先閉嘴比較好,歡迎各位去過大英博物館的讀者留言解說。
不過呢,館中心的閱讀室倒是教人震撼,圓形的空間裡,座位呈放射狀散開,牆上佈滿各種古老書籍,非常壯觀。台中中友百貨的誠品書店是想拼湊這種味道,但是規模與裝潢差太多。大英博物館的閱讀室連圓頂天花板都教人讚嘆,照進的日光與古老昏黃的內部陳設對比,更突顯它古典優雅、又讓人不禁肅穆的氣質。而且,我對書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只要看到一房間的書就會很興奮,光想到整個閱讀室含有多少文字就讓我瘋狂,好想把自己埋在裡面。當然啦,如果那些文字湊出來的書叫做「世界是平的」或是「紫牛」等等,吸引力就完全消失了。
繼續逛了埃及區,看到一堆木乃伊,不過自從看了電影「神鬼傳奇」之後,總覺得這些木乃伊可能會跳出來。看著木乃伊的感覺很奇怪,它就被捆在那裡,從外觀看起來似乎是個很飽滿的人體,好像血啊肉啊都在,只是活生生地被綁在裡面,想一想頗可怕。
最後就到達我最喜歡的歐洲區了。展出的歐洲皇室裝飾品與日用品,真的是金碧輝煌,太奢華太美麗了!簡直很想讓人把它們買回家。看著這些物品,可以想像皇室人們過的生活,甚至想像各種歷史,例如伊莉莎白一世與維多利亞女王﹝兩位我超崇拜的領導者﹞,當初用的穿的都是些什麼、被關在倫敦塔時可能用什麼、登基時的權仗皇冠可能長什麼樣…諸如此類。
不過呢,我畢竟不是太有知識的人,博物館對我的吸引力仍然不大,所以下午就離開了。這一天晚上,我們安排去聽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在台北已透過www.ticketmaster.co.uk訂好票,並請他們寄到飯店。然而到這天下午回飯店,我們仍未收到票,實在很傻眼。為了處理這問題,我們撥了好幾次電話,都在忙線中,情急之下,只好想辦法上網站查詢是否有交易細節或其他處理方式。飯店有無線上網,但沒有提供電腦,我們只好衝出去找網咖。不過網咖倒是頗便宜,半小時0.5英鎊。在Ticket Master網站查了一會卻沒有結果,我同伴只好再衝回飯店打電話。那時蠻緊張的,深怕懶惰的英國人萬一早早下班,若是我們來不及聯絡他們該怎辦。後來總算聯絡上了,對方表示票已寄出,若是沒收到,可到現場以信用卡領票。果然,付錢就是老大嘛,信用卡比票還有公信力,哈。
總算解決了票務危機,我們不浪費時間,趕快再衝出去逛街。這回我們去柯芬園(Covent Garden)附近,一出地鐵沒幾步路就看到旋轉木馬以及商場,還有賣些特殊小飾品的市集。我們也逛了Nine West(我很喜歡這家的細跟高跟鞋),不過沒看到特別好看的。另還有一些賣倫敦相關物品給觀光客的店,商品當然包括印有英國國旗的衣服等等,不過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一件黑底白字的T恤,白色大字印著:「f ck」,下排小字印著:「All I need is u.」天哪我超級想買的!只是那件還蠻貴的,買回來也不一定有機會穿,況且也跟倫敦沒關係,想想還是算了。不過,嗯,現在還是有點後悔。哈哈!
之後去咖啡連鎖店Café Nero,覺得他們的摩卡咖啡比Starbucks好喝。跟其他飲食相比,英國的咖啡相對比較便宜。一頓吃得飽的餐,至少都要四英鎊,比台北昂貴多了;但是一杯咖啡,只要不是太花俏的,兩英鎊以下都可以解決,跟台北價格差不多。還有,倫敦咖啡與酒的銷路真是好,今天雖然是憂鬱星期一,沒想到這些上班族一點都不”blue”,許多西裝革履的人們捧著啤酒站在餐廳外閒聊。咖啡店也都坐滿人。
稍稍填飽肚子之後,我們朝上演「芝加哥」的Cambridge Theatre走去。在此我要說,我很佩服我朋友每次在找路的時候,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搞懂我們在倫敦地圖上的哪兒、要如何走到目的地。在台灣,我自認非常會認路,給我指南針應該就哪都去得了。然而倫敦的路實在太複雜了,並且彎彎曲曲,有許多捷徑,我常常走在路上卻搞不清東西南北,難怪人家都說倫敦的計程車司機是世界上最會認路的。
到了Cambridge Theatre,我們跟櫃台表示,Ticket Master請我們到現場以信用卡拿票,但是劇院說Ticket Master不應該這樣告知客戶,因為劇院這邊並不會有票。原本我們以為慘了,在台北已經刷下去的錢難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卻見劇院人員馬上撥電話給Ticket Master,確認我們真的有購買,當場客氣地補發兩張票,還給我們更好的位置。門票確認之後,距開演時間﹝八點﹞還有二十分鐘左右,我們去附近逛一逛。這邊不是什麼觀光區,但倫敦的特色就是「隨便看都很美」,所以不論在哪,只要往條路上望去,都像風景明信片一樣。
將近八點,我們入座欣賞音樂劇「芝加哥」。位置真的頗接近舞台,大約二十排以內吧,看得非常清楚。雖然演出者感覺都不太年輕,但是歌舞實力驚人。我非常喜歡飾演Velma Kelly的金髮演員Amra-Faye Wright的歌聲,極為清亮有力;舞蹈動作非常俐落,唱唱跳跳一點疲態也沒有。另一位飾演Roxie Hart的Bonnie Langford,聲音沒有那麼亮,但是她演出本劇著名的傀儡戲時,肢體表情動作都非常真實,彷彿真的是傀儡娃娃。劇中的蠢蛋記者Mary Sunshine更是一絕,是反串的,其白痴昏庸又可笑的樣子,不禁讓人遙想台灣的某些媒體。
整齣劇都很精采,沒有冷場,劇院裡笑聲不斷;服裝更是性感誘人,每個身材火辣的舞者穿上去都魅力十足,看了教我下定決心減肥。而且,明明是星期一,票仍然賣得很好,幾乎座無虛席。在台灣很難想像倫敦、紐約這些大都市,可以養得起演了三年、五年、九年的音樂劇,這必須靠有興趣的市民與源源不絕的觀光客,才可能維持。
走出劇院,我們在十點多的倫敦街頭閒晃。穿著西裝飲酒聊天的人們還在,咖啡店、酒館、超市都還開著。我們進Tesco買些scones、礦泉水與水果,就坐地鐵回飯店了。明天還要早起參加tour呢。另,Tesco真的很便宜,有那種四個0.68英鎊的scones,不過,真是不好吃(在英國吃到不好吃的scones還不容易哩)。
非常期待明日溫莎牛津之旅的我,在吃了我朋友於中正國際機場貴賓室A的泡麵之後,洗個舒適的澡,配上腦中還聽得到的「芝加哥」音樂,就這樣迷迷糊糊進入夢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