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冰封之心》將珍妮佛勞倫斯推上焦點新星位置的導演Debra Granik,在2018年推出《荒野之心》,讓另一位新銳女演員、來自紐西蘭的Thomasin McKenzie(也是《兔嘲男孩》裡的那位女孩)備受關注,她在片中懂事而早熟,偶爾忍不住鬧點少女脾氣,但多數時候都將情緒與心事濃縮在眉心與眼神,是難度相當高的精彩演出。《荒野之心》以低調細膩的手法訴說一段父女關係,真摯誠懇又動人,我非常喜歡。
Will(班佛斯特)與女兒Tom(Thomasin McKenzie)在奧勒岡州波特蘭附近的公有森林公園裡紮營,過著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不使用任何3C產品。Will教女兒一切生存技巧,包括野外求生、炊煮、特殊溝通方式,以及如何躲避政府單位追查。但在某次被發現後,政府介入讓他們定居在郊區住處,過往的生活習慣被迫改變,父女也開始對未來產生不同想法。
劇本總體乍看似乎平淡,但它在許多微小之處靠著細膩筆法給人心頭一擊,例如社工人員問著Will一題題聽起來很機械的制式問題,想了解Will的心理狀況,那些問題似乎令Will的一些不好記憶浮現,但接著社工突然問的一句「你以女兒為榮嗎?」頓時先前的壓力與警戒感,全都放掉了,這位社工是可以理解並站在Will這邊的,這突如其來的低調支持,讓人特別感動。
劇情暗示Will由於過去的軍旅生活而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不論是否如此,很明顯地,Will無法適應一般社會的生活,他必須活在山林中,躲避外人與各式刺激。靠著Will在軍中學到的技巧,他帶著女兒不斷在樹林裡移動,如英文片名"leave no trace"那般不留痕跡,彷彿從未存在過。但漸漸地,長成青少年的女兒,需要定居與社交生活。
經手這對父女案子的政府人員,已經是一片好意,考量到Will的心理狀態,盡可能讓這對父女的新生活,能在文明社會與自然之間獲得平衡,但對於Will,只要有那四面牆、一片天花板、還有鄰居,對他來說都是難以適應的。
編劇帶入所謂「外界幫助」與「人情味」的界線與局限。例如政府找來「幫助」的屋主,是真的很善良,不僅提供住處,還替Will找到工作,但這些善良外人同時也不了解,Will並不需要這類幫助,甚至這些幫助反而令他更不舒服。例如那個工作帶來的直升機盤旋聲,就讓Will深感痛苦;或是邀他們父女去教堂,也是另一種社交與信仰方面的壓力。
Will的台詞不多,因為他是個被困在內心的人,飾演他的班佛斯特演得很內斂,將所有痛苦內化於每個時刻的肢體語言裡。Will想要的,雖然在平常社會中看似「不正常」,但也沒有什麼「不對」,他只是需要自外於社會、需要高度隱私罷了。我們一般人需要車子房子來感到安穩,而他需要不斷移動來感到安心自在,就這樣而已,沒有對錯。在社會承受得起的狀況下,何不接受他的不一樣?「幫助」是有侷限的,每個人仍得用不同的方式,面對自己的魔。
《荒野之心》的攝影,特別著重山林裡閃耀的鮮綠,以及室內空間的平板封閉。我並不覺得導演的意思是要表達野外最棒、定居好糟,而是想幫多數都喜歡安穩定居的觀眾們,盡可能從Will的感受與體會出發,理解森林對Will的吸引力。
後來,Will只能帶著Tom再度「逃脫」至山林,一番折騰後暫住在露營車。這對Will當然不是理想狀態,但Tom喜歡這種安定感,私心想要留下。有一天,在這附近定居的養蜂人,告訴Tom如何養蜂,提到養蜂人取得蜂群的信任後,牠們不會螫咬養蜂者,即使不戴帽子與手套,也不用擔心被螫。Tom與蜜蜂的兩段戲,表現出她嚮往這種信任感帶來的舒適安心,渴望在群體生活裡面與他人相處、互信互助。
女兒的轉變,替這段溫暖的父女關係帶來變數。Will在自己苦苦掙扎的過程中,從未放棄對女兒負責,Tom也對父親有高度忠誠與體諒。過去他們很盡力地為彼此而活,互相照看、保護,但兩人的人生拉扯到某個極限,終究還是得為自己而活。他們都盡力過了,但兩人需要的生活方式仍然天差地遠。這些努力的過程,讓本片低調的結尾更揪著觀眾的心。
有回這對父女在超市採買物資時,父親拿起每件物品(如巧克力)問女兒「想要還是需要?」到最後,本片也在問這個問題......對生活的期待差異相當大的這對父女,是想要彼此、還是需要彼此?在彼此生活走到完全無法協調的地步時,哪件事情才是「需要」?要說出這個答案很困難,只能鼓起勇氣去面對了。
補充:《荒野之心》根據Peter Rock的小說〈My Abandonment〉改編,該作品的靈感來源是一樁真實事件。2004年,奧瑞岡警方發現有個父親帶著13歲女兒在波特蘭森林公園(美國境內最大的自然都市森林保留區)裡面居住了四年,根據警方說法,女兒身心與自學狀況都不錯,沒有被虐跡象,父女間也充滿關懷。新聞出現後,許多人捐助物資、也有人提供居所與工作給那位父親,但幾天後父女再度消失,沒帶走任何捐助的金錢或物品。小說就是以此為靈感出發,想像這對父女發生何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