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前一陣子,美國總統川普疑似阻撓FBI對「通俄門」的調查,新聞一出,70年代尼克森總統的「水門案」頓時成為熱門對照。如果想知道為何水門案常常與川普後的美國擺在同一句話裡講,建議照以下順序觀賞三部電影:1.《郵報:密戰》(The Post);2.《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3.《推倒白宮的男人》。《郵報:密戰》先解釋了70年代初期尼克森與主要媒體的關係、紐約時報率先公開關於美國越南情勢的政府機密文件之後如何遭政府施壓、華盛頓郵報如何挺身而出維護人民知道真相的權利。接著《大陰謀》描述1972年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遭人侵入之後,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如何靠著辛苦調查以及知情人士「深喉嚨」爆料,終於理出「水門案」的真相,甚至導致了尼克森總統的辭職下台。《推倒白宮的男人》則從水門案爆料者「深喉嚨」的角度,描繪當時FBI在白宮壓力下的氣氛,以及爆料者的心路歷程。《推倒白宮的男人》比較適合對時代背景已經有些了解的朋友。

the-secret-man-mark-felt-photo-liam-neeson-1000547.jpg

1972年五月,擔任美國FBI長達48年局長的胡佛逝世,副局長Mark Felt(連恩尼遜)原本是各界看好的接任人選,但總統尼克森卻空降了自己的人馬L. Patrick Gray,進FBI擔任新局長。Felt壓抑心中失望,協助Gray進入狀況,但眼見Gray只想聽命於尼克森,任由白宮濫權,甚至阻礙FBI調查在胡佛死後不到兩個月發生的水門案,Felt決定偷偷向媒體爆料,終於讓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揭發水門案的真相與高層涉入程度。Felt直到2005年才公開承認他就是當年的爆料者。

《推倒白宮的男人》在電影一開始就強調了Mark Felt對FBI與胡佛的忠心,以及他說話的藝術,對尼克森人馬所問的問題,他並不正面回答,卻將威脅包裝得很漂亮。但是在與局長位置擦身而過之後,Felt先前做的犧牲變得無謂,等著他的只剩酗酒憂鬱的老婆與失蹤的女兒。加上尼克森政府的濫權,讓Felt重新思考許多問題,也令他從最忠心耿耿的政府機關人員,大轉彎成為吹哨者。

markfelt_43.jpg

生於北愛爾蘭的連恩尼遜,美國口音不算很穩,但他的莊重氣質,心底紛亂的思緒與憂慮,都挺令觀眾能穿透Mark Felt不苟言笑的外表,進入內心世界體會他的無力與憂愁。搭配本片陰沉的藍色調,以及帶點諜報片的氛圍,捕捉到Felt生涯中不能言說的長期苦悶。

004.jpg

比較可惜的是,本片切入這樁重大歷史事件的手法太單薄,戲劇張力不太夠。編劇大多站在Felt與局裡這邊的角度陳述狀況,而Felt常常只擺出酷酷的樣子,並且絕少描繪FBI的調查工作。至於其他不在FBI的交手者,尼克森沒出現(只有新聞片段),記者部分只有時代雜誌的Sandy Smith有兩小段戲,華盛頓郵報記者的戲更少,兩位關鍵記者只有Woodward出現一下,Bernstein則沒出現過。或許《大陰謀》是一部影響力、知名度太大的電影,所以導演不敢加進太多會把兩部連在一起的劇情,把華盛頓郵報幾乎縮成一個小註腳,以免引發比較?

002.jpg

此外,或許因為本片大致上根據Felt的回憶錄改編,因此利用讓FBI前幹員Bill Sullivan扛下過去局中壞事的寫法,讓Felt顯得乾淨神聖,這點令人不太能信服。關於失蹤女兒的故事,寫得不夠好,反而拖沓主線劇情。黛安蓮恩飾演Felt的妻子,也因角色塑造過於簡略,只呈現出「很愛向老公抱怨她為對方犧牲多少多少」的嘮叨面,蓮恩雖盡力演出,但換得的效果,還沒有正片結束後關於Felt妻子人生結局的字幕說明來得好。

003.jpg

編劇兼導演Peter Landesman過去的作品《關鍵目擊》(描述甘迺迪遇刺事件),與《推倒白宮的男人》有類似的問題,這兩部都少了一個銳利的視角,也不敢對任何行為作出詮釋與評價,而且戲劇張力都不太夠,像在寫教科書,因此顯得溫吞、欠缺記憶點。不過對於歷史有興趣、想用「看電影」的方式完整理解水門案、甚至以古鑑今的朋友,我很推薦用前述「三部曲」的方式來上個輕鬆的歷史課。

iTunes立即看:https://goo.gl/nwzKYj
Google立即看:https://goo.gl/Jffmk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