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y 2.jpg
 
英國導演亞倫帕克的《鳥人(1984)》,算是被許多人忽視的精彩作品,雖然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但票房不盡理想。今年金馬影展會上映本片,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鳥人(1984)》是根據1978年的小說改編,描述兩位好友的友情,也講戰後傷痛。跟其他與戰爭相關的電影相比,本片有非常特殊的切入角度以及角色設計。
 
在費城長大的Al(尼可拉斯凱吉)與Birdy(馬修莫汀),從少年時期就是鄰居與好友。Birdy與一般人格格不入,特別喜愛鳥類,除了養鳥以外,還製作過鳥人裝扮,想體會飛翔的感覺;Al雖然跟他很不一樣,選擇的生活也不同,但兩人友情堅定而深刻。不過,他們在參加越戰之後,分別受到重傷,回國後的Al有半張臉包著繃帶與紗布,Birdy則似乎精神失常,在療養院總是以鳥的姿態蹲著發呆,眼神空洞望著房間唯一的窗戶,不願跟任何人交談。精神科醫師找來Al,來與Birdy聊聊,希望能喚醒以前那個他,否則Birdy恐怕要永遠待在這裡......
 
birdy poster.jpg
 
小說版本裡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道德上是比較站得住腳、打得有理由的戰爭;但電影版裡面,亞倫帕克將戰爭改為越戰,這是一場被後世很多人認為沒必要且打不贏的戰爭,為了這樣的戰爭失去人生的一切,那種悲悽與荒謬,更為難受。
 
劇情交錯穿梭於戰後傷痕累累的兩人、以及戰前在費城長大的日子,其中還包括部分想像,聽起來有些複雜,但剪接執行相當精準,完全不會有搞不清楚的情形。這兩人住在費城的貧困地區,苦中作樂,Al以硬漢態度保護自己與朋友,Birdy則比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個性看似天南地北,但內心都有不想被管束、想要活出自己的渴望;他們家庭都有些問題,令這兩人更需要彼此的友情。
 
birdy 3.jpg
 
但是逍遙的日子,在越戰之後,完全消失,回不去了。Al的頭部被炸得悽慘,不敢想像繃帶打開後會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未來還能怎麼過;愛鳥的Birdy則在戰場看見炸彈不僅殺人,也殺鳥,整群飛在空中的鳥就這樣被燒死、墜落,驚悚景象令Birdy完全崩潰。
 
Birdy的怪異,在那樣瘋狂的世界,反而顯得合理正常......誰不想飛?誰想當人?誰想上戰場然後回家鄉變成沒人要的窩囊廢?當一隻鳥多好啊。
 
Birdy-1984-2.jpg
 
片中有一幕,是一位斷腿的軍人在運動場打球,牆上貼著「美國以它的士兵為榮」,畫面拍著偌大的運動場與孤獨的退伍軍人,讓觀眾體會那句標語的空洞。
 
Birdy與父親聊天時,出現一句:「擅長一些沒人想要的東西蠻辛苦的,對吧」。人的生活充滿了對「實用性」的要求,做的每件事都要「有用」才會被認可,否則就是無所事事,或成了拖油瓶,但鳥兒飛來飛去不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實用性,牠在餵飽自己之餘,要做什麼都可以。
 
鳥沒有用沒關係,只要餵得飽自己,牠隨時可以到處飛,那麼人沒有用呢?會被社會上其他人怎麼看待?只愛研究鳥的Birdy,其他人怎麼看他?從戰場退下來傷殘休養的老兵,家人怎麼養他?
 
在電影的最後段,Al抱著Birdy說的話,相當動人。眼神盡是憤怒與心碎的Al,提到戰後的自己,感覺像從軍前曾看到的、被人抓捕與殺害的流浪狗,又說當他在戰場上被炸的時候,他聞得到燒焦的肉,那味道很好聞、很熟悉,之後才驚覺燒著的是他自己的肉。戰爭造成的傷害,用數據是感覺不出來的,但Al的這些描述,那種聞到自己肉香味的私密記憶,以及被社會丟棄的感覺,才真正勾勒出戰爭傷亡的真實樣貌。
 
birdy 4.jpg
 
好多人在上過戰場之後,外表看起來可以運作,但內心已經瀕臨崩潰,Al也是如此。精神科醫師認為是Birdy需要Al,但或許Al才更需要他的朋友。他們是彼此僅剩的依靠,沒有其他人能明白他們戰爭前是什麼樣子與性格、在那傷痕累累表面底下的真心是甚麼模樣,也不知道他們在戰場受到的衝擊是如何。
 
尼可拉斯凱吉與馬修莫汀在參與《鳥人(1984)》演出之前,還不能算知名演員,尤其凱吉才19歲,但兩人表現都相當優異。尼可拉斯凱吉戰前的戲充分表現自信、自在與活力,而戰後的戲都遮住大半張臉,面部幾乎只能靠眼睛演戲,而且與戰前的戲有強烈對比,凱吉都演得非常精采有力;馬修莫汀飾演對鳥類有特殊熱情的人,這種角色一不小心就可能過於做作,甚至惹人發笑,但莫汀演來自然無比,可以看見Birdy對另一種世界的真心著迷。兩位演員都把戰後身心受創的狀態詮釋得非常精彩,跟戰前的青春自在成為強烈對比。
 
Birdy-1-750x433.jpg
 
《鳥人(1984)》整體說來相當值得一看,除了劇情動人、剪接精準、演技爆發力十足以外,本片是Peter Gabriel首度替電影配樂,音樂與電影可說是完美搭配,與演員(尤其馬修莫汀)的表演相輔相成,看完電影真的會忘不了配樂。此外,攝影亦是精彩,本片是第一部使用Skycam的電影,這個技術用在Birdy如夢似真的飛翔情境中,在當時是一大技術突破。
 
電影最後的結尾,有點令人錯愕,與之前的調性相衝突,但經過那麼多壓迫感極大的劇情發展後,這個安排倒是讓人稍微放鬆一下,喜歡與否就見仁見智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