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on Fink 1.jpg

柯恩兄弟的第四部作品《巴頓芬克》,讓人一窺創作者最恐怖的噩夢之一:文思枯竭到瘋狂無理智。它是黑暗的喜劇,也是好笑的悲劇,帶著羅曼波蘭斯基的心理驚悚,以及大衛林區的超現實味道。這部片誕生的契機,是柯恩兄弟在準備《黑幫龍虎門》(Miller's Crossing)時遇上一點瓶頸,於是花三週時間寫了《巴頓芬克》的劇本來「清理」一下腦袋,所以或許誇張又瘋狂的《巴頓芬克》,是一部從真實經驗與感受出發的電影呢。

故事發生在40年代初,美國即將參與二戰的前夕,小有成就的紐約劇作家Barton Fink(約翰特托羅),在經紀人利誘之下前進好萊塢,替一部摔角電影寫劇本。

Barton住進的破爛旅店Hotel Earle,黃黃綠綠的陰暗色調,帶著些許《鬼店》裡頭那間飯店的古怪氣息,幾乎可以聞到地毯的臭味,通知了半天門房(Steve Buscemi)才從地板門爬上來,讓人幾乎可以肯定,這飯店是地獄的化身。Barton房間隔壁住著保險業務員Charlie(約翰古德曼),一開始對彼此印象很差,但很快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

Barton Fink 2.jpg

房間裡啥都不太對勁,電影公司的人說洛杉磯沒有蚊子,但Barton的房間裡就是有,隔壁常出現怪聲音,壁紙還斷斷續續掉下來,背後沾著黏糊糊的古怪液體。這兒唯一可稱「美」的東西、或是唯一與「外界」有連結的東西,是牆上一幅小小的畫,畫的是在海灘上有個女人望著海洋。Barton常盯著畫看,彷彿是他在斗室中唯一的安慰。

《巴頓芬克》的內涵與符號,有很多解讀的空間。我個人認為,它最想提出的問題,是創作者要如何討喜又忠於自我?甚至那個「自我」到底是什麼?是滿溢的才華,還是自溺的偽善與做作?某些藝術家的難搞是來自高尚氣節,還是自命清高?

Barton Fink 3.jpg

Barton想藉由B級摔角電影替「普通人」發聲,但當擔任保險業務員、本身又會摔角的鄰居Charlie,想要講述自己碰過的各式經驗時,Barton卻根本不想聽,寧可封閉地守在打字機前妄想這樣可以寫出故事,不想花時間走入一般人所處的現實。在Barton心中,有資格幫他突破寫作瓶頸的,是好萊塢大牌編劇(John Mahoney飾演)、或是大牌編劇的助理兼情婦(Judy Davis飾演),一個平凡的隔壁鄰居,還不夠格幫他寫一齣關於普通人的電影呢。電影後段Charlie憤怒地說「你自己跑來我家,竟然還嫌我吵?」暗示自視甚高的Barton想了解普通人、卻不能忍受有個普通人在身邊的偽善。

這忍不住令人懷疑,他想寫有影響力的劇、呈現美國勞動階級生活的原因,究竟是真為了大家的福祉,還是想滿足自我的虛榮?他關心在意的是那些階級裡面的人,還是某個空泛的、高雅的理想?他看不起那些毫無保留的大眾娛樂作品,但自己又寫得出什麼呢?或許他連把自己出賣給好萊塢所需要的才華都沒有呢。

更諷刺的是,如果他沒有因為想假裝「苦民所苦」而住在這爛旅館,而是找個好一點的地方住,或許種種令人發瘋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只能說,Barton並不壞,但他還不了解自己的天真與膚淺。

bartonfinks3.jpg

最後Barton彷彿是個想找理由崇拜自己的自戀狂,他狂亂、自大的心智,成為一個他不認識的有機體,化身為那個房間的一切。他作了浮士德的魔鬼交易,結果還是沒換得任何好東西,反而困在自己的心智裡,困在好萊塢的奴隸合約裡,無法脫身。

不過,即使Barton可能是咎由自取,但片中的好萊塢也不是什麼善類,那兒充滿偽善與憤世,把創作者當成擠一擠就會有奶的乳牛,就算創作者真有好作品,他們可能也不想拍,或者說,他們對好作品的唯一定義大概就是「賺很多錢的電影」,內容如何根本沒差。

Barton Fink 4.jpg

《巴頓芬克》的氛圍塑造相當值得細細觀察。外頭陽光普照的洛杉磯,對比著Hotel Earle陰暗破舊的內部景象,加深Barton房間裡的封閉與超現實感,鏡頭的耐心特寫搭配細膩設計過的音效令人更感擔憂。某個神秘的、不知屬於誰的盒子,究竟裝著什麼,編導放手讓觀眾想像。飯店裡除了Charlie以外,見不著其他房客,只看得到擺在房外的鞋子。本片的攝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英國攝影師Roger Deakins,就是那位拍出《1917》《銀翼殺手2049》《怒火邊界》《007:空降危機》等等的金獎攝影師。柯恩兄弟前三部片都由Barry Sonnenfeld掌鏡,但Barry準備擔任《阿達一族》導演,因此柯恩兄弟的第四部作品《巴頓芬克》改由Deakins拍攝,而從Barton在飯店的室內戲開始,就已看得出這位攝影師的才華洋溢。

當年約翰特托羅以在《巴頓芬克》的好表現成為坎城影帝,但約翰古德曼的高超表現也不容忽視,他的臉總是脹紅,身體總是在流汗,動作粗魯,表情時而和善單純時而令人懼怕,整體給人難以預料的感覺,古德曼在整部片的前後轉變,演技之精湛讓人佩服不已。

barton fink fire.jpg

Judy Davis在這部的角色,恰巧與她在同年出品的《裸體午餐》演的角色類似,這兩部主題有些相連的作品非常適合擺在一起欣賞。她飾演酗酒作家Mayhew的助理兼情婦,並成為Barton的繆斯,但這是否能拯救Barton的寫作障礙,就請看電影找答案了。

Barton Fink 5.jpg

Barton Fink的原型,不少人認為是左翼劇作家Clifford Odets,他在二戰時期離開紐約的劇場,去好萊塢寫劇本,不過這兩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相似之處;那位酗酒失控的作家W.P. Mayhew,原型是William Faulkner,但Faulkner並沒有如Mayhew那般墮落失敗;好萊塢片廠大老Jack Lipnick,那位宣稱自己片廠絕不出B級片的大老,則可能是好幾位電影大亨如Louis B. Mayer等人的綜合體。《巴頓芬克》沒想將現實人物拿來做為一部影射或寓言的故事,而是以大膽手法呈現作家創作過程的焦慮,並且反映作家最擔憂的噩夢、或甚至是自我檢討:所有自我感覺良好及小小成就都是假的,自己其實毫無才華,而且世人就快要發現這點了。

***以下有雷***

最後Barton到海邊,在沙灘上遇見一名女子,小聊之後他們都望著海,這情景從Barton的角度看去,畫面就如飯店房間牆上那幅畫。即使邏輯上無法斷定這段收尾的意義,但帶來的感受很強烈,呈現出Barton的孤立、脫離現實、偏執,以及他如何陷入自我的迷宮。最後,Barton的腦袋,成了他在世上唯一的舒適圈了。

Barton Fink 8.jpg


***
經典對白:
***

Ben Geisler: Look, you confused? You need guidance? Talk to another writer.

Barton Fink: Who?

Ben Geisler: Jesus, throw a rock in here, you'll hit one. And do me a favor, Fink: throw it hard.

***

Ben Geisler: Wallace Beery. Wrestling picture. What do you need, a roadmap?

***

Charlie Meadows: Look upon me! I'll show you the life of the mind!

***

Barton Fink: But, Charlie, why me? Why --?

Charlie Meadows: Because you DON'T LISTEN!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