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id_184_w1600.jpg

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四百擊》,是他的半自傳作品,片名"Les Quatre Cents Coups"來自法國諺語,代表荒唐不羈、叛逆之意。本片獻給楚浮年少時遇到的貴人、影評人André Bazin(Bazin在楚浮開拍《四百擊》的第一天過世),當年楚浮也像《四百擊》主角Antoine那樣,沒有家庭能依靠,原本很可能走上悲慘人生,但是Bazin拉了他一把,讓他進入Bazin創辦的影評雜誌《電影筆記》,替楚浮未來在電影圈的輝煌成就解了第一個鎖。

《四百擊》描繪50年代的巴黎,主角Antoine(Jean-Pierre Léaud)跟母親(Claire Maurier)與繼父(Albert Rémy)擠在窄小的住宅,一家三口湊和著過。父母對Antoine不太關心,學校老師很嚴厲,生活僅有的安慰來自與好友René翹課玩耍的快樂時光,以及能夠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刻。

the-400-blows-1.jpg

電影開頭架在車上的鏡頭,就如同孩子的好奇目光,熱切地看著街景市景,鏡頭跟著車子前行,觀看的方向永遠朝著巴黎鐵塔。與此對比的是Antoine的家庭生活,他在家睡的地方算是家中的一條通道,彷彿暗示他對父母而言總是「擋路」,讓人不方便。這麼擁擠的家裡,對照寬闊的戶外巴黎街頭,也難怪Antoine嚮往外頭的自由感。但他還是個學生,有許多時間得待在學校裡,加上毫無同理能力、甚至懶得明辨是非的師長,少年生涯充滿苦悶。

the-400-blows-8.jpg

中學年紀的生活總是不容易,有許多的衝動思考,卻沒有足夠的經驗來判斷。所以當一個年輕孩子失去家庭與學校的支持時,日子特別艱難,行為與情緒特別容易失控。Antoine沒有特別「壞」,觀眾站在全知的視角必然看得出來,他聰明有創意,喜歡法國作家巴爾札克,只是年少時期難免迷惑與挫折,而且正處在最調皮的年紀,同理心與道德感尚未發展完整,但老師與父母的態度,以及幾次比同學們倒楣的遭遇,將他推往「不良少年」的路。

400 balzac.jpg

更複雜的問題是,母親與繼父也不是真正的壞,只是疏於關心Antoine,把重心擺在自己身上。他們對Antoine的態度,端視當時心情與利益考量。然而母親雖然自私,仍是充滿罪惡感的,而繼父願意與帶著私生子的女人結婚,在那時也算是頗善良了。只可惜,他們看不見Antoine的聰明與敏感,只看見一個麻煩製造者,於是後來Antoine對心理師解釋為何會說謊時,給了以下的答案:「有時候我告訴他們實話,他們還是不相信我,所以我寧願說謊」。

claire-maurier-the-400-blows-mother.jpg

《四百擊》雖然沒有太多戲劇化的劇情發展,但以許多畫面或小細節呈現「少年」的各種情緒與特質。例如同樣在看一場傀儡戲,天然呆的四歲孩子們看得又笑又讚嘆,René與Antoine則已經要「轉大人」,對表演毫無興趣,在想著怎麼偷Antoine父親的打字機。又或者Antoine目睹母親偷情之後,跟學校使用的翹課藉口成為了「我媽去世了」,頗反映他的心裡想法。他開始發現大人跟孩子們一樣困惑、無理,於是再也沒有聽大人話的理由。

而《四百擊》最動人之處,在於它的自然與真實感。課堂畫面捕捉孩子們的各式調皮動作、與父母相處的畫面呈現Antoine眼角裡流露的想法與疑慮、翹課在外的生活有自由快樂的感受也有殘酷現實的考驗。本片不用懷舊濾鏡,不騙觀眾眼淚,不刻意將Antoine塑造得太令人同情,直接呈現青少年時期的困惑與痛苦、以及Antoine的善意與惡念,給人非常誠實的感覺。

les_quatre_cent_coups_2.jpg

當年選擇Jean-Pierre Léaud擔任主角的理由,主要是Léaud的生活與Antoine的狀況有些類似,因此楚浮大膽選擇給他機會。而Léaud的演出相當好,例如看穿母親心思時的早熟又心死的表情,被心理師問問題時的不自在,玩快速轉輪的失重快樂,這些表現都是如此自然真實,幾乎給人紀錄片的感覺。

400_blows_antoine_spin.png

《四百擊》的最後鏡頭,是名留千古的經典。逃出少年感化院的Antoine一路奔向自己從小最嚮往的海邊,直到無路可走,他停下來,回頭直視鏡頭,畫面停格在此,彷彿幫他完美保存童稚青春的最後一眼,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樣開放的結局令人有無限想像,一方面好像代表他走到盡頭,無路可走,另一方面又代表自由,令人害怕又令人興奮的自由,即將有無限可能。在此之後,沒有回頭路,人生的巨浪會可能將他打得世故或嚴肅,或至少不會再以孩童的角度看待一切。

這一幕,也是導演在片中的替身直視觀眾的一刻,那種像是創作者直接與觀眾對話的親密感,幾乎令人起雞皮疙瘩。甚至,那一眼也帶著些許挑釁,因為整部片幾乎沒有其他角色了解與接受Antoine / 楚浮,那麼,你呢?銀幕前的你呢?你怎麼看他?

400 last.jpg

補充:楚浮在1958年由於寫影評寫得太兇太苛刻被禁止參加坎城影展,到了1959年他憑藉《四百擊》獲得最佳導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四百擊 楚浮 法國新浪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