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A 2.jpg

由Sian Heder執導的《樂動心旋律》,改編自法國電影《貝禮一家》,英文片名CODA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縮寫,代表聾人父母的聽人子女,正如本片的女主角Ruby一樣。

美國麻州海邊小鎮的一家四口,只有目前讀高中的女兒Ruby(Emilia Jones)是聽得見的,她的父母(Troy Kotsur與Marlee Matlin)及哥哥都是聽障人士。他們一家捕魚維生,哥哥Leo(Daniel Durant)很想好好接手事業,但礙於聾啞情況,全家仍常倚靠Ruby與外人溝通。Ruby為了暗戀的男生Miles(Ferdia Walsh-Peelo)而加入合唱團後,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歌唱天賦與未來發展,決定要離家念大學......

CODA 3.jpg

家人愛Ruby,但她確實與家人有很大的不同。家人皆聾啞,但Ruby不僅聽得見、喜歡聽音樂,甚至還有歌唱天賦,這讓家人有很複雜的感受,一方面高興她不用因聽障受限、影響生活,另一方面卻也覺得她像是不同物種。而Ruby一邊上學一邊還要凌晨三點起床幫忙捕魚工作,並且替家人擔任翻譯者與溝通者的角色,舉凡生意方面的聯絡、家人上醫院的翻譯工作,都由Ruby負責。但是,即將成年進入社會的她,得重新定位她與家人的關係,以免失去自我。

《樂動心旋律》將法國原版《貝禮一家》做了很多提升,讓劇本更細緻。例如Ruby與合唱團男孩的關係發展更為自然合理,也更坦誠溝通;Ruby的追夢決定,對家人的影響更為清晰有力,不只是令父母感覺受傷而已,而是對家人的工作與生計產生嚴重影響;捕魚事業碰上的各種阻礙,描繪得更寫實,對比《貝禮一家》採用「政治素人爸爸選市長」營造出瘋狂喜劇感,《樂動心旋律》則呈現聾啞漁民家庭面對的現實困境,包括上層官僚不食人間煙火的規定如何傷害在地漁民、中間商如何剝削漁夫、聾啞人士與他人合作以及遵循法規時會遇到的障礙等等;母女感情也有更多發揮,例如「女兒出生時,母親是否希望女兒也是聾人」這個疑問,在《樂動心旋律》延伸出細膩動人的內心話。導演沒有為了追求溫馨而避開一些讓人坐立不安的話題與現實,這令《樂動心旋律》更打動人心。

CODA 1.jpg

鏡頭如何呈現一場戲,也經過精心安排,例如Ruby上台表演的戲,鏡頭與音效先強調出Ruby家人與女兒的隔閡,父母明明看得出女兒非常樂在其中,也熱切感動地望著女兒,但就是聽不見女兒與同伴們在唱什麼、為何那些樂音能讓女兒如此開心,對他們而言整個環境就是一片沉默而已,之後,鏡頭開始尋找其他觀眾的反應,代表Ruby的家人們並未就此放棄,他們透過觀察女兒音樂在他人心中帶來的效果,去盡可能理解、體會,究竟吸引女兒的那股魔力是什麼。

《樂動心旋律》的一家四口裡面,三位聾啞角色都是找來聾啞演員飾演,唯一有正常聽力的Ruby一角,則是找來英國演員Emilia Jones,她不僅學好美國腔與美國手語,還有相當好的歌喉,相當驚豔;飾演她母親的Marlee Matlin,年幼時即耳聾,曾以《悲憐上帝的女兒》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是奧斯卡史上第一位失聰影后,在本片既幽默可愛又慈愛;飾演Ruby父親的Troy Kotsur,則有最精彩的發揮空間,他的角色對女兒非常疼愛,但也感覺與聽力正常的女兒有大海般的隔閡,他能用眼神與肢體動作傳遞出最深刻複雜的情感,接近尾聲的一段父女獨處戲張力十足,即使他無法發出聲音,深厚的父愛以及想了解女兒的那顆誠摯的心仍是昭然若揭。Ruby喜歡的男孩Miles,是由《搖滾青春戀習曲》的主角Ferdia Walsh-Peelo飾演,喜歡他的朋友可別錯過《樂動心旋律》。

coda-photo-0109-1644335853.jpg

CODA__0813_rgb__0112.jpg

英文片名CODA除了代表聾人父母的聽人子女,在樂理上也可以有另一個意義,它代表著尾聲,是樂章的結尾部,這說法拿來用在《樂動心旋律》的故事上頭也說得通,Ruby確實將邁向新的樂章,她不能一直擔任家人的助理與附屬,全家人都得為這改變作努力,面對新挑戰,而他們彼此相互犧牲與無私的愛,讓人相信這家人終究會做得到的。

法國原版《貝禮一家》的片尾,女主角參加入學甄選時唱的歌,有一段歌詞可為該片與《樂動心旋律》寫下最好註解:「親愛的爸媽,我要遠離。我愛你們如昔,但我將要遠離,今晚起你們將不再擁有孩子。我不是逃家,我只是想飛翔」。

coda-2021-1200-1200-675-675-crop-000000.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樂動心旋律 CODA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