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htmare alley 021.jpg

由吉勒摩戴托羅導演的《夜路》,改編自1946年William Lindsay Gresham所寫的同名小說,該作品於1947年也曾改編為Edmund Goulding執導的電影《玉面情魔》

故事開始於1939年,流浪的Stan(布萊德利庫柏)在馬戲團找到一份工作,並與Zeena(東妮克莉蒂)及Pete(David Strathairn)夫妻學到讀心術伎倆,在Pete意外去世後,Stan帶著馬戲團裡的女孩Molly(魯妮瑪拉)遠走,到大城市闖出一番名堂,觀眾都是上流社會人士,但在一場夜總會表演上,神秘的心理醫師Lilith(凱特布蘭琪)想來踢館,這讓Stan有了更具野心的計畫......

nightmare alley 018.jpg

Stan與Molly原本的表演是讀心術(mentalism),著重的比較偏娛樂、好玩,影響較為無傷大雅,但Stan轉變方向,開始做起通靈秀(spook show),這不僅玩弄對方、還可能誤導心志,成為真正的騙徒。Molly非常希望Stan不要走上那條路,但Stan當然走上了,並且與心理醫師Lilith合作,利用諮商機密資料來欺騙城裡的大人物。

我可能是因為先看過《玉面情魔》的關係,總覺得新版《夜路》讓人有點提不起勁。《夜路》是技術方面執行得很精彩的黑色電影,美術設計、服裝設計、攝影都很棒,但或許因片長太長、步調拖沓,反而喪失懸疑緊張感,失去黑色電影最吸引人的特色。

nightmare alley 016.jpg

在此先提幾樣新版《夜路》讓人驚豔的安排。比如說,新版的對白更有深度、更探索「人心」,例如Pete對Stan提到,如果一個人很會讀心,通常是在兒時學會的,是為了搶得先機保護自己;又或者,Stan與心理醫師的對話更有內涵以及有趣細節,包括Stan如何不斷用到"Never"這個字。此外,新版的收尾方式比舊版好太多了,而且布萊德利庫柏在這幕演得太精彩,讓人哭笑不得的那句"I was born for it."效果非常好,心理衝擊相當震撼,更由於電影開頭就已將所謂的馬戲團怪物(geek)如何表演與生活展現出來,更增強黑暗氛圍以及人生起與落的映照,帶來更多感觸。《夜路》的配角群表現也極為精彩,包括Mary Steenburgen、Ron Perlman、威廉達佛與李察傑金斯,都在戲份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留下令人難忘的演出。

nightmare alley 030.jpg

新版的畫面與細節更是大為升級,前段在戶外的畫面簡直如Andrew Wyeth的畫作被拍成影片了,一場在馬戲團鬼屋的戲很有意思,整部戲以大量的鏡子與圓形物品來強調主角內心的迷惘,接近尾聲一場雪景設計得很好。最讓我覺得神來一筆的安排,是新版片中數度出現一個人類胎兒標本,他被裝在瓶裡,分成兩半的身體被縫起來,額頭上還有個第三隻眼(就像Stan在夜總會表演時戴的眼罩上頭那隻眼),Stan每回看到這標本都像失了魂一般盯著看,彷彿深陷其中,或許這瓶裡的模樣就如Stan一直以來的內心自畫像,是一個破碎的孩子,從未被疼愛照顧、好好長大成人,就已被永遠封在一個瓶子裡。

nightmare alley 033.jpg

接下來我以《夜路》與《玉面情魔》的主要差異做比較,其實不是為了拚出兩部的高下,而是想強調兩部各有千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都看看,比較一下同一故事來源不同手法造成的效果差異。

nightmare alley 031.jpg

《玉面情魔》在電影前段比較保持主角Stan的模糊與神祕性,他不是很好的人,但到底不良到何種地步,觀眾還摸不到底;《夜路》在前段就蠻仔細雕琢主角的過去,而且在電影一開頭就讓觀眾看到他可算是個危險人物,感覺有點破壞懸疑感;《夜路》的Stan在離開馬戲團之前,沒有如《玉面情魔》的Stan那樣看見塔羅牌對於Pete命運的奇蹟預警,少了一項讓Stan後來疑神疑鬼的元素,我覺得頗可惜;《玉面情魔》前段比較強調Zeena對Pete抱持深刻的虧欠感與罪惡感,這讓Zeena後來再見到Stan的那場戲更有張力,替Stan算的塔羅牌結果像是警告又像是報復,而《夜路》由東妮克莉蒂飾演的Zeena幾乎是被浪費了;凱特布蘭琪的Lilith一角故弄玄虛的程度我覺得過頭了,不如《玉面情魔》由Helen Walker飾演的Lilith聰慧俐落;此外,要是先看過《玉面情魔》主角Tyrone Power飾演的Stan,可能會跟我一樣,明顯感覺到《夜路》的主角布萊德利庫柏少了一股神秘感,缺乏些許不可預測性與黑暗的戲劇張力,要等到電影最後一幕,才演得真正精彩震撼。

nightmare alley 027.jpg

《夜路》可能是吉勒摩戴托羅最貼近真實世界的電影,這兒的怪物是由貪婪與罪惡製造出來的,畢竟人心實在脆弱,不論是Pete提過的「人人都渴望被看見」的心態,或是Lilith對Stan說的「你沒有欺騙他們,是他們自己騙自己」,都讓人們不自覺暴露了弱點,而最終Stan也是,對自己的了解與掌握沒有他想像得多,終究讓一切失控。

《玉面情魔》與《夜路》都很認真問這個問題:一個好端端的人,如何變成能手撕活雞生吞的怪物(geek)?《玉面情魔》給的答案稍微簡單點,片尾有個人問"How can a guy get so low?"時,另一個人回答"He reached too high.",而《夜路》更細膩呈現怪物的雙面意義,一面是人做錯選擇的話可以墮落至極為低下的境界永難翻身,另一面則是人竟能對同類做出如此不人道的事情、誘導他們淪為怪物。

nightmare alley 004.jpg

當年美國黑色電影盛行的時代,人們在大蕭條與戰爭的考驗之下試圖生存,就像黑色電影裡的主角總是在對抗一些龐大而黑暗、超出自己控制的事情。而2022年的人們,似乎離那樣的感受不會太遠,是時候溫習一些老電影了。如果有興趣想看精簡一點、片長不像《夜路》這麼長的古早黑色電影,我推薦1941年的《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1947年的《玉面情魔》(Nightmare Alley)、以及1947年的《Out of the Past》。

1941年的《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4PXsdnamf60g9WJMFoJxIk.jpg

1947年《玉面情魔》的Stan (Tyrone Power)與Lilith (Helen Walker)

4TQhRbpYV0bVl4LGcu1LPU.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