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005.jpg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是美國知名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紀錄片,相信喜愛電影的朋友都對海史密斯不陌生,她的著作後來被改編成《火車怪客》、《美國朋友》、《天才雷普利》與《因為愛你》等電影。

導演Eva Vitija聚焦於海史密斯的私人生活,包括她的同志身分、感情狀態、與母親的惡劣關係等等,搭配上親友與舊情人的訪談、珍貴的照片收藏、以及她的部分日記內容(由Gwendoline Christie誦讀),除了描繪其人其事,還將海史密斯的經歷與她的知名作品做出連結,讓書迷一窺書中人物們可能的靈感來源,例如《天才雷普利》系列主角那樣衝突的慾望與性別認同、以及異於「正常」的道德觀與世界觀,應該都帶有不少作者本人的投射。本片也讓觀眾對海史密斯身處的環境有更多了解,例如當時的同志夜店生態、德州家人對她的看法等等。

LH006.jpg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令人對這位神秘的作者感到更加親近,看見她私底下的矛盾與掙扎。父母在海史密斯出生前即離婚,母親曾直接表示當初不想要生下她,後來也言明不接受女兒的同志傾向或中性打扮,往後的生命中,海史密斯不斷尋愛,但沒能擁有長久穩定的關係,而且從她文字也看得出她既想被愛、又想獨處不被打擾的矛盾感受。

LH004.jpg

最被近代影迷所熟知的海史密斯作品改編電影,應屬《因為愛妳》與《天才雷普利》,《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將兩部電影的片段剪進來,對應海史密斯的日記內容,使這位作家與作品顯得更立體。畢竟在她日記中坦承,寫作對她而言,是能讓自己過沒法過的人生,因此她的作品與真實生活之對照,一定有許多值得深掘之處。

她的「天才雷普利」系列作品,主角最強烈的特徵之一,就是他對自己的犯行並不感到罪惡,他真正害怕的是被抓到,必須不斷「逃走」,這個傾向某方面對應到海史密斯的人生,她雖沒有犯罪,但她的道德觀不被當時社會接受,一直需要害怕被「抓到」,她不想被母親發現自己的性向,需要用假名來出版以女同志為主角的《鹽的代價》,一生不斷旅行,這位德州孩子後來去了紐約,之後又到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地居住,最後在瑞士過世。

LH003.jpg

海史密斯要到過世前五年(1990年)才正式公開承認《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也就是《因為愛妳,Carol》)是她的作品,書中的快樂結局在當時以同志為主角的小說裏面幾乎是前所未聞的。想想海史密斯的生命歷程,不禁讓人感嘆她實在生錯時代,多承受了好多折磨。只不過若經歷不同,她寫出的作品可能又不會是我們現在讀到的這些樣貌了。

若要說本片的小缺點,那大概是它如英文片名"Loving Highsmith"那樣太疼愛海史密斯,所以提到海史密斯晚年常出現的種族歧視或反猶太言論等等,只用很簡單的解釋輕輕放下。不過,對喜愛海史密斯作品的書迷與影迷而言,《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揭開了那些作品底下潛藏的情緒暗湧、私密的記憶與渴望,像是開展出一個唯獨讀者與影迷能穿越的世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