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2023年暑假的《芭比》,絕對是商業電影史上非常特別的大事件,不僅「把芭比娃娃寫成一部電影」本身聽起來就已經很不容易,它還在推出後獲得多數影評給出好評,並且成為華納影業在北美最賣座的電影,也是女導演單獨執導的電影首次在全球賣破10億美元票房。

我對整部片的評價,可以使用片中某段「身為女人真難」的獨白來說明。那段話持續了幾分鐘,提到女人總是被要求做到各種互相矛盾的事情,要美又不能太美、要獨立又不能太獨立......等等,此段呈現的方式獲得兩極評價,雖然感動不少人,但也有些觀眾覺得這段太長太直白,說教感過重,不過即使如此,若只針對獨白內容來看,相信多數女性觀眾都明白它想表達的感受:女人要剛剛好待在社會要求的小小矛盾框架之中,否則就是失敗。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芭比》這部電影做的事情,恰巧很類似那段獨白說的。《芭比》真的是幾乎在每一方面都盡可能達到平衡,想要面面俱到,想要吸引金主與每一種觀眾群,偶爾輕巧地嘲諷了某個族群,但之後又會以善意擺盪回中間。它介紹了女性主義的想法核心,但就像個入門讀本那樣簡單(甚至是過度簡化),不過它確實很有效率、又充滿娛樂性,讓從未認真接觸相關議題的人也能快速進入狀況。

在《芭比》的世界裡,女性都叫芭比,只有一位懷孕的女孩叫做Midge,男的都叫肯尼,除了一位Allan。這世界充滿美好,但瑪格羅比飾演的「典型芭比」開始莫名有了奇怪的念頭,她開始想到死亡、大腿出現橘皮、原本「高跟鞋形狀」的腳底變平......這一切要靠她離開芭比世界、去到真實世界才能解決。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從《芭比》開場向《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就很聰明地點出芭比娃娃當年剛推出時的前瞻意義:女孩玩的娃娃終於不是嬰兒、女孩終於不用從小就被教導要「照顧嬰兒」,而是可以想像自己是個自由的芭比、可以做任何工作的芭比、自己有房有車的芭比。然而隨著時間過去,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女性主義的浪潮各有不同的思維,在今日,芭比雖象徵女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但也象徵女人要漂亮完美,它同時既前進又過時,因此「芭比」形象與意義需要重新來過,而本片導演兼共同編劇葛莉塔潔薇替芭比娃娃的母公司美泰兒(Mattel)做到了這點。

這裡的芭比不再能躲在完美生活裡,她得去發掘真實世界裡身為女人的挑戰,面對社會對女性的「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無理期待。典型芭比雖然樂觀天真,但沒有到胸大無腦的程度,她只是之前身處的世界沒法讓她產生更多面向的觀點罷了,經過真實世界的刺激,她對「自我」衍生出更多想法。

但本片同時也是肯尼的旅程。在芭比世界裡,一切都由芭比娃娃主宰,肯尼娃娃像是個配件,沒有本身的價值,只有芭比望向他時才能感受到存在的意義,他必須突破這些挫折。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透過芭比世界「女強男弱」的設計,《芭比》雖然討論女人的處境,但並不畫地自限地待在女性主義的範疇裡,而是從整體人類社會的角度觀看性別問題──當權力只偏向一種性別時,另一種性別幾乎無法離開困境、也無法讓當權者理解,畢竟人在身為既得利益者的時候很難注意到自己有特權,例如開頭的芭比們,她們覺得世界很美好,沒有人想到肯尼多可憐;又或是當社會的性別角色太狹隘時,對任何性別都是一種不合理的期待。而透過真實世界裡母女檔的角色,則讓劇本更有空間帶進現實世界女性的困境。

除了社會批判以外,全片還有一股強烈的「自覺」,它意識得到這玩具背後的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還有芭比娃娃作為全球許多女孩(與少數男孩)年幼玩伴本身在性別議題上累積的問題。導演葛莉塔潔薇在涉及大筆投資的商業大片內點出這類醒悟、探討芭比的原罪,並在其中找到平衡。她必須酸美泰兒,但不能太酸;她點出美泰兒的主管與執行長都是男性(還讓他們急急忙忙想把經典芭比「放回盒子/傳統框架裡」),但這只是作為輕巧的笑點而不是要大張旗鼓將高層全部換血;她將美泰兒曾推出的芭比不論是否尷尬都拿出來介紹一回,包括匪夷所思的"Sugar Daddy Ken",但並不帶著惡意,而是一種「人都有過去哪」的友善嘲笑。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芭比》的選角相當精準也精采,瑪格羅比當然不用說了,她的外貌就像個芭比娃娃一樣精緻,能撐得起所謂經典芭比的「完美」形象,但當她需要展現人性時,也能在「塑膠感」與「血肉之軀」之間,拿捏到最適合的狀態;萊恩葛斯林飾演的肯尼傻氣但迷人,於「充滿男子氣概」與「充滿不安全感」兩邊自在轉換調整,他的天真與脆弱很迷人可愛;凱特麥金儂飾演的「怪芭比」,與她在重啟版《魔鬼剋星》裡的角色有些相似,這是她很擅長的領域,有點古怪但又有趣,而且跟我一樣喜歡亂折芭比娃娃肢體的人,看到「怪芭比」應該會很想笑(同時也很想對當年的娃娃說對不起);麥可塞拉飾演存在感極低的肯尼好友Allan,這世界有一堆芭比與一堆肯尼,但Allan只有一個,他不想成為芭比或肯尼,但他還是希望能融入社會,其實Allan一角隱含不少酷兒元素,當年美泰兒推出這款娃娃時當然沒有這樣的意思,但透過當年消費者的解讀,再加上今日《芭比》電影的再現,官方與同人融合產生新意,意外使得整個芭比宇宙變得多元包容、並含括更多可能性,再考慮到劇組找來跨性別演員Hari Nef飾演其中一位芭比,更能看見導演把「芭比」的概念推進現代多元價值觀的決心。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關於結局,我覺得肯尼與芭比的父權母權戰爭,最後的解決方式還是怪怪的,我並不喜歡。幸好整個大方向還是很不錯,芭比原本是個活在永恆美好純真裡的玩具,所有被她陪伴過的孩子們最後都會比她成熟聰明,所以若要替她的故事做個有意義些的收尾,她必須也跟著長大,去體會真實,最後那個「婦產科」安排更是神來一筆,讓芭比不再只有一個女性的殼/(膚淺的)外表;至於肯尼,他該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用、也不該依附著芭比,人都先是一個人,之後才是男人女人或非二元性別等等,真正的解放來自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

我想葛莉塔潔薇與她的伴侶兼共同編劇諾亞鮑姆巴赫最厲害的成就,是如何讓《芭比》在各方面取得「全面的平衡」。《芭比》是商業娛樂大片,但導演也把很多對主流社會機制的嘲諷給加進去;《芭比》是美泰兒的商品、芭比娃娃/瑪格羅比的美貌與好身材讓人羨慕不已,但導演也將劇情指向女孩們應該努力尋找自己的身分認同而不要被商業社會牽著鼻子走。最終這部電影幾乎是讓芭比製造商、片商、觀眾、影評人都滿意,甚至,不管你喜歡芭比娃娃還是討厭芭比娃娃,你支持女性主義還是對女性主義很反感,都有機會喜歡這部片。它沒有不停抱怨女生在社會只能當男人的依附多可憐,它直接讓肯尼擔任那個只能依附異性的角色,降低男性觀眾的防禦心,用溫和的方式讓男性體會一下那種感受,也呈現爭取「平權」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表現自己多覺醒、更不是要與其他族群開戰,這些思潮一開始的目的確實是希望讓世界更美好一點、讓被忽略與壓迫的族群過得舒服一點。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若要說這部在宣揚女力,我倒認為更適合的說法是,它認為每個個體都應該先自己站穩、先相信自己,不需要靠著一段關係或透過別人怎麼看你才能找到自己。從這點也帶出「社會制約」的力量與缺點:芭比世界的肯尼會覺得人生只有芭比看他時才有價值,會覺得想在芭比的夢幻屋過夜但不知道這是要做什麼,或者肯尼發現父權之後歡天喜地帶回芭比世界,複製、裝飾了一堆很「男性」的玩意之後卻也不知為何要這樣,這些種種都暗示著社會的制約常常讓人有點像被預編(pre-programmed)去做某些事,但這不一定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還令人鎮日因為「未達社會要求的標準」(不管是男子氣概還是女性魅力等等)而厭惡自己。

《芭比》(Barbie) - 在21世紀醒來的芭比

太強的社會制約,往往造成個人不知如何正面看待自已。若能真正接受自己,對於生命中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不論是外貌、性傾向等等或者是某些人生遺憾,就不會看得過度嚴重,一如經典芭比在真實世界公車亭遇到的那位年長女性,飾演她的是92歲的電影服裝設計Ann Roth,當經典芭比讚她好美的時候,她開心自信地回答「我知道」,我想,如果你有過有趣、無悔的一生,你真正接受並愛護自己,變老或許不是一件那麼傷心的事情。

不過,在整部片看似很"liberal"的價值觀背後,仍點出一個事實:要進步不是靠直接推翻現狀(status quo)就能做到,實際上的情形會更複雜,需要每位個人持續思考與發聲、整個社會一起努力漸漸調整。每一個時代都在進步,女兒要走得比媽媽遠,芭比代表的意義也得不斷改變,但不需要直接否定或推翻它/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芭比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