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查理考夫曼在交出《變腦》《王牌冤家》等劇本之後,2008年推出首度由他執導並編劇的電影《紐約浮世繪》。本片充滿生命中的失望與傷感,它談藝術,談孤獨,談失敗,談不安全感,談中年,談前方等待的死亡。它有黑色喜感,也有考夫曼的自嘲,例如片中Caden說自己總是搞得太複雜,一定會讓人聯想起考夫曼的作品。

對我來說,《紐約浮世繪》是考夫曼的集大成,包括他之前與之後的作品,都像是從本片概念延伸出去的。

劇場導演Caden Cotard(菲力普西蒙霍夫曼),得了一種怪病,而且與妻子的關係不太好。妻子帶女兒離開後,他獲得麥克阿瑟獎金,決定要製作一齣經典傳世的誠實之作。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電影一開始就藉由廣播節目破題,主持人從秋天談起,談到文學裡面秋天如何與死亡連結。之後Caden會看到壞掉的牛奶、報紙上的訃聞等等,都跟死亡相關。而他剛執導並獲好評的劇,是翻拍知名舞台劇《推銷員之死》,特別找來年輕的演員來飾演原作裡面的中年人──這些演員尚未中年,但他們未來終究會變成迷惘無助的中年人,Caden等於幫觀眾們戴上一副「老化濾鏡」,讓觀眾望著這些年輕人時,也彷彿能看見他們老去的模樣。

之後Caden身體開始出狀況,尋遍各科醫生都無法對症下藥,死亡陰影漸漸籠罩在Caden身上,面對大限壓力,他拿到的麥克阿瑟獎金變得像一種詛咒,使他更為執著於「交出一部偉大的作品」。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但為了達到那種不可思議的偉大,這整樁案子越來越龐大,怎麼樣都不夠好,怎麼樣都無法令Caden有信心說一聲:我完成了。作品劇情不斷重現他的人生、新的真實遭遇不斷堆疊進劇本之中;他僱用一個演員來演他,再僱一個演員來演那位扮演他的演員;當扮演他的演員開始跟他喜歡的Hazel約會,他就開始跟扮演Hazel的演員約會,「演」出那場現實中沒得到的幸福。他的真實人生彷彿繞過了他本人,在他旁觀的狀態下不斷發生、流逝,假(劇場)人生吞掉了真人生。最終,Caden成為自己生命的旁觀者,他眼前只是人生的再現,透過不斷重複的擬像,再現部分變得比現實還要龐大複雜,成為自成一格的擬仿物。他被自己建造出的人生給淹沒,脫離了真實,時間的度量失去意義,他搞不清前妻帶女兒離開了多久,也搞不清女兒的歲數。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當工作人員質問Caden「我們何時會有觀眾」時,已經過了十七年,很明顯的這部「作品」早就不是為觀眾在準備的了。久而久之,Caden眼中再也看不見別人,似乎不認為劇場這些人除了替他工作以外還有自己的人生,這感覺就像......其實整個劇場裡面,大家都已經死了,一切只是「重現」,而不是真實。再想想男主角全名叫做Caden Cotard,而"Cotard's syndrome"是一種相信自己已經死了的症狀,更加強前述感受。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紐約浮世繪》前段雖強調Caden擔心自己身體有問題,但片中其實沒證實過那些確實是疾病,而且他繼續活了頗久,反而曾經在他身邊的前妻與女兒Olive都先面臨死亡,他迷戀一生的Hazel也先他而去。

他對死亡的恐懼令他把人生塑造成一場大型排演,好像只要一次一次排練,那些就不是真的,就還有調整與改變的機會,還能騙自己說有掌控一切,好像他沒把真的機會用掉。不過他高估了自己,認為能勝任自己人生的導演工作,但他其實無法,而時間的流逝實在太快,正當他以為搞懂了什麼,一切已經結束。

Caden因為害怕死亡,扭曲了所有關於生的決定,糾結在各種懊悔與遺憾。「死亡」不是他的牢籠,「怕死」才是。他永遠在追趕得不到的東西,就像他永遠無法完成的劇本。

Caden把自己看得太巨大、太重要,忽略其他一切。這點從他與前妻的創作風格差異就見得出暗喻──他的劇場實景越來越大,前妻作的「畫」則是小到要用放大鏡看。Caden對一個又一個女人產生感情,例如負責賣票的Hazel、擔任他劇場女主角的Claire、被他找來飾演Hazel的Tammy,然而他過於聚焦在自己身上,沒辦法與對方產生雙向的感情,這些女人只是他解決自己安全感不足問題的工具。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每個人究竟重要與否,其實得看用什麼距離與基準來衡量。接近每一條生命與他的故事時,每個人都很獨特,是不能被取代的,但放遠一點看,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的遠,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會漸漸模糊,到最後,你的死、我的死、他的死,大家都是會死,你我他又有什麼不同呢?劇場導演跟清潔婦有什麼不同呢?一萬年後如果連人類都沒了,那麼現在你我他之間的各種嗔癡,又怎麼樣呢?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紐約浮世繪》所描繪的,是一個希望成就什麼、留下什麼的劇場導演,面對無邊的宇宙與自己的渺小,迷失在自己的敘事之中,到最後終於有那麼些許領悟,但他的小小人生也要結束了。「你所期待的未來,已經成了過去,活過了、理解了、失望了」。他原本想控制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所有人,讓人生成為一場如他意排好的戲,但在最後他甚至成為自己故事的配角,讓人透過耳機指揮他要做什麼。這本來就是個荒謬的人世、冷漠的宇宙,我們都曾把自己想得很大很重要,但當視角換成全世界、全太陽系、全宇宙,哪個人怎麼樣活、怎麼樣做,又如何呢?誰還會在意呢?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而也是在結尾那個段落,Caden徹底放手之後,他或許終於找到一直在找的感覺──無條件地被疼愛,即使沒再去做什麼、證明什麼,也能夠不被否定。至於這是不是最好的收尾?都不重要了,他的時間已經到了。

註:英文片名中的synecdoche,一方面指提喻/借代,另一方面是聽起來像紐約上州的城鎮Schenectady。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紐約浮世繪 查理考夫曼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