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由真實故事以及Michael Lewis的著作"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改編,講述美國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經理Billy Beane,如何在極為有限的資金下,運用統計數據計算出最適球員組合以贏球。雖然內容主題是棒球加上統計,聽起來似乎很無聊,但因為本片導演Bennett Miller﹝「柯波帝:冷血告白」的導演﹞有掌握到賽績起伏、人力調度、山頭鬥爭產生的戲劇張力,加上Billy Beane本人的背景故事,並搭配不少小幽默,所以不管喜歡棒球與否,應該都會覺得本片很精彩。

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經理Billy Beane﹝布萊德彼特﹞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球團能給的薪資很低,因此球隊吸引不到厲害的球星,自家培養上來的人才也一一被高薪挖走,在這種狀況下想要贏球,只能想辦法出奇招,他找來耶魯畢業、專精棒球統計的24歲小夥子Peter Brand﹝Jonah Hill﹞,一起利用統計與數據,講究上壘率而非其他傳統球員選擇標準,做出最好的組合確保球員上壘與得分,帶領球隊取勝。然而總教練﹝Philip Seymour Hoffman﹞與其他人均不以為然,認為Beane找來一堆沒人要的球員,會把球隊給毀了。




「魔球」與其他通常把重點放在球場上的運動電影不同,它的精彩處常常發生在辦公室、會議室、球員休息室裡,例如球隊經理開會時想辦法獨排眾議、或是在電話上做球員交易等等,也因此讓不看棒球的我,對「魔球」的接受度頗高;「魔球」也不把重心放在詮釋棒球的神奇與浪漫,它也很實際地點出在球場上,球員的努力與奉獻不一定有相應的回報,到頭來球團要顧的是讓球迷開心、讓門票收入滿滿、要贏球,而個別球員都是可以隨時被犧牲與交易的。另外,電影也利用一些剪接與回顧,帶到了Billy Beane個人類似中年危機的問題,他已經44歲,有段失敗的婚姻與一個女兒、有過成為棒球球星的夢卻破碎、現在窩在沒錢戰績又爛的隊伍當經理,他對於贏球、扭轉頹勢與擺脫失敗者身分的渴望,為內容增添更多戲劇張力,他過去曾被球探強力看好過、聽信球探的話放棄名校獎學金來打球,卻沒有任何好表現,也說明了他為何對於揚棄球探觀察、採用統計數據選擇球員的主張能夠接受。本片甚至幾乎對球員們少有著墨,重點全擺在球隊經理以及他面對的問題上,還花時間讓他女兒對他彈唱一首歌,觀眾對他家人的了解比球隊隊員們還多,因此觀眾的觀點與主角是極為一致的──跟主角一樣與球員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只講究上場組合,隨時準備炒人魷魚,因為迷信而不去現場看球賽,而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希望能陪伴女兒,也要面對女兒的關心與擔憂。與其說「魔球」是運動電影,倒不如說它是1.Billy Beane的中年職涯轉機;與2.Beane與Brand這兩個統計nerds改寫棒球比賽運作的故事。




電影的開頭也很成功地讓觀眾想站在主角Billy Beane與他的隊伍這邊,因為根據片頭提供的數據,紐約洋基隊花在球員薪資的總金額,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的三倍之多,並且在一開始就點出運動家隊自家辛苦栽培出的三位明日之星,很快就被別人以高薪挖走了,我想任何非洋基球迷的人類看了這個都會站在運動家隊這邊吧。

「魔球」的編劇是寫過「辛德勒的名單」的Steve Zaillian與寫過「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Aaron Sorkin,跟「社群網戰」相比,「魔球」少了那種銳利與冷眼直言的感覺,多了一點溫馨、正面氣氛,也因此若跟Aaron Sorkin的其他作品比起來,「魔球」裡面沒有那麼多緊湊精彩刺激的對話,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是Billy Beane在電話上交易球員的一幕,他完全知道何時該說話、何時該停頓、何時該掛電話等待,也知道自己的話會帶給對方何種影響、對方的反應會是甚麼,相信看完電影的朋友一定會對這一幕印象深刻。本片原本是要由Steven Soderbergh導演的,但在即將開拍前被臨時停拍,因為片商高層不太喜歡Soderbergh想以戲劇搭配一點紀錄片形式的手法,後來改由Bennett Miller接手,並讓Sorkin調整劇本,Miller的手法雖不像Soderbergh過去的作品那樣風格強烈,而是比較平穩內斂,但我覺得頗適合本片的主軸,搭配負責攝影的Wally Pfister﹝Christopher Nolan的御用攝影﹞,凸顯出很多細膩的地方,例如年輕的Beane與大都會談成合約握手時,他父親眼中閃出的一絲懷疑與猶豫等等。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本片步調稍嫌慢,全片長達133分鐘,感覺是可以再精煉簡潔一點的。



擔任製片與主角的布萊德彼特眼光很好,「魔球」的開拍之路雖然一波三折,布萊德彼特依然一直不放棄本片,我想他一定看出Billy Beane的角色潛力,不過,雖然布萊德彼特演得很不錯,但更讓我眼睛一亮的是Jonah Hill,他之前算是Judd Apatow的班底之一,常常演出喜劇配角,例如「好孕臨門」(Knocked Up)、「大明星小跟班」(Get Him to the Greek)、「男孩我最壞」(Superbad)、「忘掉負心女」(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等等,但在「魔球」裡面,Jonah Hill散發另一種低調內斂的喜感,他夾在整隊運動員與體育相關人士中,特別不搭調,在會議室裡他很可能是智商最高的書呆子,因此他看起來害羞又不自在,整個有趣的反差自然展露,所以我很佩服本片的選角,一方面是佩服他們發掘了Jonah Hill在戲劇方面的潛力,另一方面則是Jonah Hill的外型與感覺配上布萊德彼特、以及其他體育人士的反差其實很有戲劇效果,Jonah Hill扮演角色的現實生活原型是Paul DePodesta﹝他本人不希望在電影裡被提到因此劇本虛構了Peter Brand這個角色﹞,如果各位上網查一下DePodesta的照片,會發現他其實瘦瘦的、長得有點像蓋皮爾斯,但如果本片的兩個主要角色是布萊德彼特配上蓋皮爾斯的話,整個戲劇效果與天生隱含的喜感就被削弱不少,然而搭配上Jonah Hill,一個胖一個瘦,瘦的那個似乎總是在吃零食嚼菸草、胖的那個好像都沒在吃,一個隨時想控制別人、一個總是害羞想隱形,一個是高中畢業就跑去打棒球、一個是耶魯大學經濟系的,觀眾可以深刻感覺到,Billy把完全不搭的Peter帶在身邊,要將這麼前衛激進的觀念推銷給那些在座的球探教練們會有多困難。而且Jonah Hill在此展現了不同以往的表演層次,他飾演的Brand同時對自己的專業頗有信心、聊起理論侃侃而談,但在Beane開始跟他說到其他事情時,他卻又靦腆扭捏,不敢直視對方眼睛,好像他不敢相信有人會真正賞識他一樣,這是頗細緻的演出,我想Jonah Hill靠本片拓展了更寬廣的戲路。




最後,我想提的是,這部電影帶給我一種淡淡的哀傷。因為,雖然我不看棒球,但據我了解,即使片中的統計理論已被許多隊伍採用與考慮,大致說來現在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依然是錢的世界,有錢的隊伍依然比較容易領先,沒錢的球隊依然在掙扎。「魔球」雖然給人一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快感,但回到現實世界,誰的口袋深依然是王道啊。所以,我想本片不只能吸引喜歡棒球的人,也能吸引像我一樣討厭棒球的人,誠如那有一點憤世嫉俗的片名"moneyball",團隊、士氣、熱血、感動是留給球迷的,但它的背後經營真相,其實就是門票、收入、薪資、沒用了馬上走人,這樣現實的純粹資本主義。一場秀。如同片中Beane的女兒演唱Lenka的歌"The Show"。

***
經典對白:
***

Billy Beane: Would you rather get one shot in the head or five in the chest and bleed to death?
Peter Brand: Are those my only two options?

***

Scott Hatteberg: [Responding to being asked to play first base for the Oakland A's] I've only ever played catcher.
Billy Beane: It's not that hard, Scott. Tell him, Wash.
Ron Washington: It's incredibly hard.

***

Billy Beane: He gets on base a lot. Do I care if it's a walk or a hit?

***

David Justice: What's your biggest fear?
Scott Hatteberg: A baseball being hit in my general direction.
David Justice: That's funny. Seriously, what is it?
Scott Hatteberg: No, seriously, that is.

***

Billy Beane: The problem we're trying to solve is that there are rich teams and there are poor teams. Then there's fifty feet of crap, and then there's us. It's an unfair game. And now we've been gutted. We're like organ donors for the rich. Boston's taken our kidneys, Yankees have taken our heart. And you guys just sit around talking the same old "good body" nonsense like we're selling jeans. Like we're looking for Fabio. We've got to think differently. We are the last dog at the bowl. You see what happens to the runt of the litter? He dies.

***

Billy Beane: [Suggesting a player for first base] Scott Hatteberg.
Scout Barry: Who?
Billy Beane: Exactly. The guy sounds like an Oakland A already.

***

(Photo courtesy of Columbia Pictures)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