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jpg

有三千年歷史的圍棋,跟其他鬥智棋類相異之處,在於它雖然有一些較有利的起手式,但還是無法有所謂的最佳整體策略。圍棋的可能性太多,不管是人或電腦,都無法將所有可能性運算完畢再選擇棋下在哪。很多厲害玩家,仍會自稱他們的判斷常常是靠直覺,也因此,在某些東方國家,圍棋甚至被當成一種藝術。

因此,當年IBM的「深藍」電腦,在西洋棋項目擊敗人類棋王後,圍棋彷彿成了可以讓人類安心的堡壘,認為電腦無法在如此需要人類智慧與直覺的遊戲得勝。深藍並沒有「學會」下棋,它只是先搜尋可能性並評估每一步,它的成功並沒有真正將人工智慧往任何一個新方向帶去。

直到2016年3月,「圍棋」堡壘失守。

紀錄片《AlphaGo世紀對決》(AlphaGo,目前在Netflix看得到)就是在講這場改變世人看法的世紀對戰──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對上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的人機對弈。大家也許不記得細節或是輸贏幾場,但應該會記得這場戰役如何改變大多數人對人工智慧的看法。

alphago-deepmind.jpg

人類長久以來視自己為萬物之靈,即使某些宗教信仰裡頭認為有更高的主宰者,但基本上在地球生活的物種之中,人的確是最主要的掌控者,也是最有智慧的生物。然而AlphaGo與李世石的這場對奕,卻讓人類感受到另一種可能性。明明是圍棋大師的李世石,這回卻像重新認識了圍棋,全世界的人們,也開始對「人類」未來對一切的掌控力及理解力,有了懷疑。

這個程式的下棋策略不是被設定被提供的,它是有學習能力的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能觀察研究很多場比賽,學習技巧,並與自己對奕,精進能力,而且它不被人類過去的思考框架限制。

例如這場對奕的第二戰,AlphaGo的第37手,被許多評論家說「沒有人類會這樣做」。這一手是人與人工智慧一起進化、進步的時刻,雖然此版本的AlphaGo,被餵的學習基礎是人類的歷史棋局,但第37手卻不是人會下的步,甚至當下不少人以為AlphaGo犯錯了,可以說AlphaGo做出了純屬於自己的「思考」。這其實就是人們說的直覺:在資訊還很少、過去沒遇過的狀況下,認為這樣少見的做法有贏面。如今看來,「直覺」不一定是人類獨有的了。

雖然人類是有多方思考的能力,但要像人工智慧這樣幾乎指數成長地發散是不太可能的,人類思考還是有框架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會意識到,因此AlphaGo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能力提升至可以超越研究圍棋數千年的人類。

在電影描述的那場比賽之後,DeepMind又有新發展,先在線上放了AlphaGo Master,與選手做快棋的對奕,60戰全勝;2017年五月又與中國職業九段棋士柯潔對奕,AlphaGo三戰三勝;甚至在2017年底,AlphaGo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介紹完全沒有用到人類資料的新版本AlphaGo Zero,只給它規定、目標與反饋,不餵歷史棋譜,光靠自學、跟自己對弈,才過三、四天就可以擊敗當年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版本,比數是100:0,學了四十天則可以擊敗所有先前的AlphaGo版本。

這發展很重要,表示未來人工智慧有機會應用在缺乏資料的領域,它們可自行產出資料來學習。而這似乎更強調了一點:我們人類的腦袋限制還是太多了。

所以,什麼是「思考」?我想起電影《模仿遊戲》裡,圖靈說的一句話:"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is, just because something, uh... thinks differently from you, does that mean it's not thinking?" 我覺得AlphaGo的表現,讓人重新看待「思考」的意義。

在李世石對上AlphaGo的第四戰,李的第78手,被稱為「神之手」,而當AlphaGo團隊回顧資料,檢討這一手時,發現在此之前,AlphaGo認為李世石會下這個位置的機率是0.007%,顯見李的這個選擇,在電腦運算中,是認為只有極少之人能想到這步的。很多人認為,若沒有AlphaGo第二戰的第37手,就不會刺激出李世石出神入化的第78手。可以說AlphaGo的出現,讓圍棋這項藝術產生了爆炸性發展。

alphago-netflix.jpg

未來人工智慧有更多類型的應用後,也會讓人的生活更方便,至少目前看來,跟流程、流量、客製化行銷、生物、化學、醫療健保、運輸等等有關的東西,都有應用的空間,所謂的人類文明,或許在一百年以內將有疾速改變呢。

這逼得人類得展開新的心理調適。只不過,人與人工智慧將是互相幫助成長,如AlphaGo對人類棋手的影響,還是會被擊敗呢?

在《AlphaGo世紀對決》裡頭,牛津大學的哲學系教授Nick Bostrom說,把AI系統給「人格化」,是人類嘗試了解人工智慧未來將如何影響世界時,最大的阻礙之一,比方外界在討論可能會出甚麼差錯、有甚麼風險時,《魔鬼終結者》的畫面總是出現在腦海中。這說法也許誇張了些,但的確,目前看來人工智慧帶來的最迫切問題,不是早年人們常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天網要把人類殺光」,而是人工智慧發展下大批失業的人力,該如何處置、要付出多少國家資源讓他們維持在哪種生活水準,才不會引發社會動亂與不安。

近年在討論的「全民基本收入」,就是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但阻力也不小,光是經濟學者可能就要先吵一輪了,其他實務問題更是複雜難解。無論如何,希望各國政府與產業領袖能有足夠智慧,讓人工智慧能為人所用,又不造成社會平衡的崩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