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盧卡格達戈尼諾執導的《QUEER》,是根據William S. Burroughs半自傳體的小說改編。跟另一部由大衛柯能堡從Burroughs作品改編的電影《裸體午餐》相似,這兩本原著都被許多人視為無法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但兩位導演都交出讓人難忘的精采電影。
 
《QUEER》的敘事分為三章以及一個結尾收場戲。在40年代的墨西哥城,Lee(丹尼爾克雷格)無可自拔地愛上Eugene(德魯史塔基),但Eugene的態度總是曖昧不明,在一陣情感的角力之後,Eugene同意與Lee踏上前往南美洲的旅程,尋找某種能造成心靈感應效果的死藤水......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光是揭露真我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光是身為酷兒/queer就是一種疾病。這些美國人跑到墨西哥以求能過著自由一點的生活,但酷兒身分依舊是個時常需要掩飾或低調的特質。這讓追求情感的過程多了好幾層曖昧的猜測,以及更多的不安全感。
 
Lee第一次看見Eugene,背景音樂是不符該年代的Nirvana歌曲〈Come As You Are〉,我想在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心中,比起時代正確,他更在意傳遞出場景與音樂相呼應的感受,包括歌詞裡那些人生中充滿的矛盾,主唱Kurt Cobain吸食毒品帶來的恍惚與飄飄然,以及坦誠面對並接受真我的態度。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在William S. Burroughs的筆下,Lee是作者的化身,他知道自己被這社會定義為某種病態,沒想要當一個社會認可的、正面健全的人,只渴望能夠不要那麼孤寂。他有酒友如Joe(由幾乎認不出來的Jason Schwartzman飾演,這角色可能是以與Burroughs同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Alan Ginsberg為原型),他也抽菸吸毒,但那些不夠;他能找到一夜情的對象,但那不夠。每個放浪形骸的耽溺行為都令他更為孤獨,他明白自己需要更深一層的親密感情,但他找不著。
 
在墨西哥的炎熱氣候下,Lee仍大多穿著白色亞麻西裝,盡力保持得體模樣,但掩飾不住他已是個糟老頭的事實,內心滿懷的不安全感令他在Eugene面前反而常常喋喋不休,像隻急於展示的孔雀;Eugene則有合身乾淨的打扮、頭髮梳理整齊、戴著細框眼鏡,話並不多,但銳利的眼神透露他在默默觀察。如果Eugene確實也是酷兒,那麼他處理這一切的方式,是與Lee相反的,Eugene進出公共場域常常跟著一位女伴,但似乎不完全排斥男性對他的興趣,甚至願意與Lee上床,只是沒多久又回到那難以讀懂的狀態,面對自己可能的「不同」,他選擇冷漠抽離、隱藏自己。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因此Lee強烈希望Eugene與他去南美,尋找傳說中有心靈感應效果的死藤水,這是Lee唯一想得到能打破情感僵局的招式。
 
兩位主角在南美叢林遇到的植物專家Cotter(Lesley Manville飾演),大概怕這些觀光客只是來尋找更爽的毒品罷了,特別向他們強調死藤水比較像是面鏡子,而不是某種通道。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而《QUEER》在Lee與Eugene使用死藤水之後,開啟的是超現實的觀感,照亮了兩人的本質,導演使用很大膽的手法表達戲劇化的迷幻場景,應該會造成觀眾的兩極化反應,有些觀眾恐怕難以接受。總之,主角兩人各自把心給吐出來,象徵彼此靈魂的裸露與坦承,之後他們產生超乎常理的、包括心靈與肢體的連結交融,甚至能讀到對方的想法,他們的酷兒特質不用再隱藏,以真實的、生猛的愛與渴望來抓緊彼此。《QUEER》以抽象大膽的方式,描繪這兩人最親密完美的愛,可以是什麼模樣。
 
然而死藤水的效果褪去後,這段感情終究不能繼續,在未來年老的Lee心中,只能成為虛無縹緲的回憶。或許,Lee一生都像是靈魂飄在外頭,看著自己的軀體在某個模型裡過生活,有點類似片尾呈現的超現實劇情那樣——Lee往他房裡的房屋模型的窗裡望,看見一個自己。這是一種困在籠內、隨時可能被窺探與批判的感覺。
 
"I'm not queer, I'm disembodied." 「我不是酷兒,我只是與身體脫離的靈魂」。這句話,在片中共出現兩次,分別由Lee與Eugene在不同情境下說出,暗示著靈肉無法合一的感受,他們沒有適合的軀體來真切表達自己的靈魂。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Lee對於死藤水的執著,或許是因為他相信這可以解他最終極的癮頭:跳過世界與軀殼的極限,達到與愛人身心完美連結的狀態。這能幫他解到其他毒品都不能解的問題,脫離寂寞的狀態。
 
丹尼爾克雷格的演出實在精彩,Lee是原作者William S. Burroughs的化身,而丹尼爾克雷格也將Burroughs的某些言行風格(好奇的人可以搜尋他的訪談紀錄影片)融進這角色裡,此外,克雷格完全投入角色毫無保留,將Lee一角反覆無常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在他的詮釋下,Lee全心追逐那些永遠無法觸及的美夢時,強裝不在意的外表下透出的種種脆弱,真實而動人。
 
德魯史塔基飾演的Eugene有一種冷漠與模糊態度,難以讀他的心思,但那帥氣加冷豔的綜合氣質令人理解Lee對他的癡迷。Jason Schwartzman飾演的Joe則幾乎像是會在情境喜劇裡見到的角色,用某種厭世的幽默來掩飾自己的敏感不安。
 

《QUEER》(Queer) - 無處依附的一顆心

 
《QUEER》攝影帶著獨特的神祕感,它帶觀眾進入許多親密的時刻裡窺看,但也會適時拉開,保留美感;有時將Lee的幻想呈現於畫面,例如伸手撫摸Eugene的頭髮等等,畢竟盧卡格達戈尼諾是拍過《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挑戰者》的導演,深知最色情的情境並不是只靠肉體與裸露就能達到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現出心中那股強烈的慾望及渴求;墨西哥市的場景有一點虛假的感覺,彷彿在一個與現實有距離的泡泡裡;片中除了有Trent Reznor跟Atticus Ross的精采配樂,還加進Nirvana與Prince的歌曲,雖然年代不符但情境與歌曲總是緊密相映。
 
平心而論,要將William S. Burroughs的作品轉為影像,若只在乎劇情是不可能的,畢竟Burroughs的強項是營造氛圍及情緒,盧卡格達戈尼諾也朝這方向處理題材。《QUEER》的原著並不算完成,因此電影後段部分是編劇Justin Kuritzkes與導演加上去的,包括在南美洲的迷幻之旅以及全片最為奇特的尾聲,並選擇重現William S. Burroughs當年誤殺妻子的情境,只是被殺的人換成Eugene。
 
整體說來,《QUEER》著重描繪慾望、空虛及遺憾,對愛與親密的窮其一生無法戒掉的癮頭,呈現情感中最赤裸脆弱的一面,以及破碎的人們如何試圖在內心建構出一種圓滿。《QUEER》片尾那段怪異程度堪比《2001太空漫遊》的部分,出現一隻吃掉自己尾巴的蛇(ouroboros),並呈現「無限」的形狀(橫著的8),彷彿象徵不斷的死亡與重生,也暗示著劇中人永遠的自我消耗,在這酷兒毫無容身之處的世界裡,困在渴望著愛又得不到、上了各種癮又戒不掉的痛苦輪迴之中,沒有脫困的一天。那糾纏一生的痛,最終只能用想像中愛人送上的擁抱、那交疊的雙腿來撫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zy 的頭像
    Lizzy

    Lizzy聊電影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