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據點」(Vantage Point)由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特勤人員)、馬修福克斯(Matthew Fox,飾演特勤人員)、威廉赫特(William Hurt,飾演美國總統)、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飾演新聞台製作人)、佛瑞斯特懷特克(Forest Whitaker,飾演美國旅客)等人主演,本片的噱頭,在於電影提供八種不同的觀點,拼湊出整個恐怖行動的全貌,片名"Vantage Point"也就是指「有利地位」,每種觀點所在的位置都是個有利地位,可以觀察到別人無法知道的線索。因此,每當一種觀點結束,電影會重回23分鐘前,從另一人的觀點出發。這是種蠻令人期待的觀念,但是結果卻令人失望。
劇情方面,本片實在充滿太多巧合,極端不合理,讓人覺得編劇只是為了湊劇情而寫的,仔細推究邏輯會覺得架構莫名其妙。光是從讓美國總統在異國的戶外開放空間演講,周圍環繞著一排排有窗的樓房,就已經很不合理,即使討人厭如小布希都不會受到這種待遇吧。片中的不合理處根本說不完,片尾結局也很混,純粹只是編劇想擠出這種結局罷了。另外,不斷地倒帶也讓人覺得很累,整部片倒了六次,但是真正的新訊息並不多。有些繁瑣的劇情頗為做作,尤其是那個冰淇淋小女孩與她媽媽、以及美國旅客﹝佛瑞斯特懷特克飾演﹞的互動,更是叫我起雞皮疙瘩。因此,當本片屢次在關鍵正要揭曉時,故意不讓觀眾知道,並倒帶至23分鐘前,我的耐心漸漸消逝。這部片用許多快速剪接與手持式攝影來塑造節奏感,但是如果內容本身讓人沒耐心,無論剪接多快,也沒辦法補救。
演員表現也是個大失望。馬修福克斯是影集「Lost檔案」的男主角,不過他幾乎只有一種表情,這也就算了,畢竟他在片中的角色實在很平板,他也還不是所謂實力派演員。然而其他硬底子演員似乎也被浪費了,沒有什麼空間可發揮。最讓人失望的是佛瑞斯特懷特克(Forest Whitaker),如果有人看過他在「最後的蘇格蘭王」裡演的烏干達人魔,一定會被他驚人的演技嚇壞;然而在「刺殺據點」裡面,他的角色,說誇張一點,簡直是有點虛偽,而且這也不能怪佛瑞斯特懷特克,因為他的角色本身就很做作,明明只是個旅客,卻一下要去追嫌犯、一下要用慢動作跑去救小女孩,又總是要露出憂心忡忡的眼神,而且還跑得比年輕、受過訓練的警察還快,所以我猜他也無法補救這個角色,只好跟著做作下去。另外,飾演新聞記者的Zoe Saldana,明明已經沒什麼鏡頭,卻還能演得很詭異,不知是導演的錯還是她的錯,她雖然扮演跑政治的記者,卻似乎從沒看過國際新聞,在目擊有人刺殺總統後,整個人呆滯、無所適從,連句話都說不出來,好像要在螢幕上崩潰一樣,實在有點誇張。
Matthew Fox
Sigourney Weaver
Forest Whitaker
William Hurt
Edgar Ramirez
Zoe Saldana
本片只能純粹提供娛樂,以這角度來看它並不差,尤其後段的飛車追逐很好看,至於演員、劇情、與邏輯,就不是這部片的重點了。從電影的概念來看,要從八種不同觀點來陳述一件事情,應該是蠻難導演的片,我覺得導演已經很盡量了,努力讓重複那麼多次的電影不至於無聊或拖戲,然而當內容太脆弱,導演與剪接也救不了。
「刺殺據點」大概會被拿來與黑澤明的「羅生門」(Rashomon)比較,因為兩部電影都呈現了多重觀點,不過我覺得這兩部片的概念不同。「羅生門」是想要表達,人們傾向去記住他們想要的記憶,或者因為自身利益而扭曲記憶中的真相,因此在法庭上,同一件殺人案,大家會有不同的說法,黑澤明讓觀眾當主審,去判斷真相;「刺殺據點」則不一樣,那些不同的觀點都是真相,只是因為空間限制,每個人只能看到某個範圍的真相,導演完全沒有讓觀眾判斷的空間,只是去操縱觀眾知道那些線索的時點,讓真相漸漸展開。以這種角度看,「刺殺據點」的野心算是比較小,但並不代表「刺殺據點」不能成為好作品,畢竟同樣一個總統遇刺的故事,如果用平鋪直述的方式呈現,就缺少了懸疑﹝而且很可能23分鐘就演完了﹞,用「刺殺據點」這種不同角度的拆解方式呈現,可以增加觀眾的期待,讓一個簡單的故事增加許多層次。然而「刺殺據點」卻敗在自己的邏輯上,希望觀眾把大腦留在家裡,因此「刺殺據點」提供的「不同角度」反而讓人厭煩,到最後我根本不在意那些人物死活了。
﹝有雷﹞
最後,我一定要提一下,「美國總統都有替身」這件事情實在太無厘頭了。在只需要現身、不用講話的場合,或許可以,但是演講場合也能用替身?去哪替每任總統找外表一模一樣、連聲音都相同的替身?何況周圍是一堆近身拍攝的媒體,去哪找能夠通過這種檢驗的替身?想想小布希就好了,去哪找模樣、行為、智商、臨場講冷笑話的功力都能接近他的人類?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