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jpg

「偷書賊」是根據澳洲作家Markus Zusak的暢銷書改編的,我沒看過原著,而這個電影版本讓我覺得戲拖太長,內容也有些無趣。或許會比較適合青少年朋友,至少,會比較適合不太憤世嫉俗的人。

背景是納粹德國,小女孩Liesel﹝Sophie Nélisse﹞的媽媽將她與弟弟送給寄養家庭,火車途中弟弟去世,Liesel獨自面對新家庭的爸爸Hans﹝傑佛瑞洛許﹞與媽媽Rosa﹝艾蜜莉華森﹞,雖然漸漸適應生活,但隨著戰爭爆發,原本平靜的生活也存在越來越多變數…

描述納粹與大屠殺的電影很多,「偷書賊」比較不同的是,它主要在敘述一個小女孩在作戰後方的生活,她對文學的喜好如何陪伴著她度過各種高低潮。

06.jpg

雖然幾個主角的性格與特質描繪得不錯,但是劇情發展到後面有些草率,而且步調掌握得不好。劇情視角有時是死神的觀點、由死神旁白,但大部份時候又是小女孩的觀點;有家中收容的猶太青年Max啟發Liesel對文學的熱愛,有Rudy做她玩伴兼兒時"puppy love",有與高官妻子的友誼以及後來Liesel去她家偷書,有看起來很兇但對她越來越好的新媽媽,她的新爸爸被徵召,Rudy爸爸被徵召,Rudy被政府要求去作某個訓練...非常多條線,但很多線都沒帶來足夠的情感衝擊,不夠深刻,黑暗面也被淡化很多。而且,死神當旁白這種手法,只有在片尾某段有效果,其餘部分只造成調性不一。不過,本片有些文句很美,我猜大概是原著裡有的。

02.jpg

我猜想,這部原本目標觀眾應是年輕人的電影,也許是為了讓兒童也能看,所以可能有把原著故事處理得溫和一些,但老實說我不覺得兒童有耐心坐兩小時看這部文靜的故事。對我而言,身為已經不是青少年、從年輕以來就已經憤世嫉俗的輕熟女,對這部片最不習慣的是,它大大升高了文學藝術帶來的救贖效果,而大幅降低了戰爭的可怕──連電影後段某次轟炸過後挖出的幾具屍體,都相當完整,幾乎像壽終正寢。不是說這樣一定不好,而是不合我胃口。文藝是種救贖沒錯,但本片呈現的太簡單了些。倒不是說跟大屠殺有關就一定要很黑暗才行,只是我不喜歡被抹去這麼多的﹝我真的老了﹞,以「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為例,它並沒有淡化集中營/毒氣室等等的恐怖,只是爸爸為了孩子的幸福童年,盡力讓孩子換一種角度來看待事情,也因為「美麗人生」有描繪出現實的可怕,使得爸爸的各種巧思與對孩子的費心,更令人感動不已,這種比較適合我這類實際一點的觀眾。

03.jpg

其實,有另一部淡化納粹帶來的種種黑暗血腥、整部片充滿光明思維、卻仍深得我心的作品,那就是「真善美」(The Sound of the Music),我想它與「偷書賊」最不同的點,在於有非常美妙的音樂舞蹈,還有比較多感人的劇情安排。當然,我第一次看「真善美」才小學二年級,這大概也有幫助我更喜歡這部片,如果我三十歲才第一次看,或許也不會那麼感動。

本片導演是導過幾集影集「唐頓莊園」的Brian Percival,從整部片的宣傳與發行時間來看,片商是曾抱著進軍奧斯卡的野心的,不過成果實在差得有點遠。傑佛瑞洛許與艾蜜莉華森兩人演得非常棒,Sophie Nélisse也頗稱職,當年的德國小鎮也被拍得很美,但「偷書賊」整體說來實在太平凡了。

01.jpg

(Photo courtesy of 20th Century Fox)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