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導演Lukas Dhont第二部電影作品《親密》,敘述兩個年輕男孩的友誼因為外界的眼神與標籤而崩解的故事。
13歲的Leo(Eden Dambrine)與好友Remi(Gustav De Waele)可說是形影不離,不僅在學校裡是好麻吉,放學後也常在一起混。學校其他同學會提到這兩人親密無比的友情,但多半是好奇的詢問或是輕鬆的揶揄。不過,Leo對這種情形是有些不自在的,而在Remi越來越刻意與Leo親近之後,Leo開始表達排斥的情緒,也讓事情發展往更負面的方向走去.....
比利時導演Lukas Dhont第二部電影作品《親密》,敘述兩個年輕男孩的友誼因為外界的眼神與標籤而崩解的故事。
13歲的Leo(Eden Dambrine)與好友Remi(Gustav De Waele)可說是形影不離,不僅在學校裡是好麻吉,放學後也常在一起混。學校其他同學會提到這兩人親密無比的友情,但多半是好奇的詢問或是輕鬆的揶揄。不過,Leo對這種情形是有些不自在的,而在Remi越來越刻意與Leo親近之後,Leo開始表達排斥的情緒,也讓事情發展往更負面的方向走去.....
《之前的我們》是Celine Song首度執導的作品,獲得兩項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與最佳原創劇本)。電影的一開始,背景是酒吧,導演讓觀眾採用店內客人的視角,望向對面吧檯的兩男一女,觀察三人的神情動作,猜測他們的關係。這三人是Nora、Hae Sung與Arthur,在觀眾看完整部片之後,回想這場開頭戲,或許會莞爾一笑──那三人當時也在思考彼此究竟是什麼關係吧。
鏡頭接著開始交代他們的故事。Nora小時住在韓國,後來隨家人移民加拿大,Hae Sung是她在韓國的青梅竹馬,十二年後他們透過網路再度聯絡上,但相隔兩地總是見不到面,Nora決定斷開聯絡、放下這段過去。後來Nora(Greta Lee)認識美國人Arthur(John Magaro)並相戀,兩人結婚後住在紐約,有回Hae Sung(Teo Yoo)因為出差來到美國,與Nora相約見面,此時距上回已經又是十二年後......
導演強納森葛雷澤繼《肌膚之侵》十年後的新作《夢想集中營》,在與納粹大屠殺有關的電影中,算是頗為特別。它不拍集中營,它拍集中營的旁邊,在那邊有一家子人,住處與集中營只有一牆之隔,男主人忙於工作,女主人忙著在家指揮僕人們做家事、打理自己的花園、從別人送來的一箱箱衣服物資裡面挑選值得留下的,孩子們嬉戲玩水、有時玩著一顆顆不知哪來的金牙,一家子無視隔壁常常響起的槍聲與尖叫聲、常常冒出的黑煙,或者是溪流中時而出現的骨灰及遺骸殘留、男主人靴子上的血跡等等。
雖然本片是根據Martin Amis的同名小說改編,但電影版本已經極為不同,而且電影中不再替集中營指揮官使用虛構的名字,而是直接使用真實人物Rudolf Höss與妻子Hedwig之名。Rudolf與Hedwig,就是前段敘述那戶人家的男女主人。
導演雷利史考特的新片《拿破崙》,找來二十幾年前合作過、如今已是奧斯卡影帝的瓦昆菲尼克斯主演,在上映前頗受期待,但上映後評價並不好。我同意這部片的缺點不少,但對我而言整部片仍有許多樂趣,光是想到雷利史考特是英國人這點,就讓人覺得他拍此片時採用的觀點與角度很有意思——《拿破崙》有佩服片裡這位主人翁的時候,但也忍不住時時找機會嘲諷他,若使用喜劇的角度來看,整部片的娛樂性會高很多,加上精美的藝術指導與服裝設計,對我來說仍是非常值得一看。我特別喜歡導演精心調度的戰爭場面,尤其是電影偏後段的奧斯特里茲(Austerlitz)戰役、以及近尾聲的滑鐵盧戰役,當時有幸在IMAX影廳觀賞,沉浸感十足。
《拿破崙》從法國軍事家拿破崙波拿巴(瓦昆菲尼克斯)的崛起,拍到他的人生終點,但著重在幾樁戰役以及他與第一任妻子約瑟芬(凡妮莎寇比)的關係。
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與美國演員艾瑪史東,繼上回拍攝《真寵》之後,再度合作新片《可憐的東西》,這回藍西莫的古怪風格依舊,算是本屆獎季裡面最怪異的作品之一,艾瑪史東則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有機會二度成為奧斯卡影后。
《可憐的東西》改編自1992年Alasdair Gray的小說,故事背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一名女子自殺身亡,古怪科學家Godwin(威廉達佛)透過換上嬰兒大腦令她復活。她被取名為Bella(艾瑪史東),起先形同困在成人身體裡的嬰兒,但她的學習速度非常快,後來透過吸收知識與探索情慾,漸漸轉變與成長。Godwin找來學生Max(Ramy Youssef)替他記錄Bella的成長細節數據,並有意讓Max與Bella結婚,但風流律師Duncan(馬克魯法洛)發現Bella的天真、以及對自由的渴望,利用這點鼓動她離開家鄉隨Duncan去歐洲旅行......
《滯留生》是導演亞歷山大潘恩的新作品,在構思時期就已設想由保羅吉馬蒂飾演主角,而本片確實是非常適合吉馬蒂的電影。
背景設定在1970年底的聖誕時節,一所美國東岸私立寄宿中學的多數學生都要返家度假,只留下幾個無法回家需留校的學生,與一名跟所有人都不對盤的歷史老師Paul(保羅吉馬蒂)、還有校廚Mary(Da'Vine Joy Randolph)。
Paul對成績毫不放水的強硬態度,讓他不可能是受講台下這些紈褲子弟們歡迎的老師,連到了放聖誕長假的前一天,這位老師都還在出作業。其他人返家後,剩下的孩子們就是「滯留生」,Paul以留校察看的規格來與這群被滯留的學生度過聖誕假期,每日排定讀書與運動計畫,幸好後來有位學生的家庭邀請其他同學一起度假,才終於能逃離「魔掌」,然而老師無法聯絡到富家子弟Angus的家人、沒能取得同意,因此最後剩下Angus、Paul與Mary要在這無趣、無生氣的校園裡度過嚴冬。
《墜惡真相》是讓法國導演潔絲汀楚特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作品,雖然沒能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但仍入圍五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與最佳剪輯。
德國作家兼譯者Sandra(桑德拉惠勒),與法國作家丈夫Samuel(Samuel Theis)及他倆的視障兒子Daniel(Milo Machado Graner)住在法國山區的小木屋,有天Samuel在小木屋外身亡,Sandra成為頭號嫌疑犯。
原文片名之義是「一樁墜樓的剖析」,但真正被攤開來解剖的,是Samuel與Sandra的婚姻。
《藍色的你》是英國導演Georgia Oakley的首部大銀幕作品,由Rosy McEwen飾演的主角Jean,過著兩面人生,但她不是間諜、不是情報員,她是80年代末住在英國新堡(Newcastle)的女同志,在高中擔任體育老師。
在那個由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的英國,氣氛保守,同志是禁忌,政府與保守家長以「保護孩童」的名義打壓同志,推動《Section 28》,禁止地方政府宣揚同性戀,也禁止在學校把同性戀當作一種家庭關係來教育。
《一個人的逃亡》是米高肯恩息影作,也是影后葛蘭黛傑克森的遺作。
本片根據2014年真實事件改編,當時89歲的英國老兵Bernard Jordan(米高肯恩)想參加諾曼第登陸70週年的紀念活動,但沒能成功報名退伍軍人們的旅遊團前往,於是在妻子Irene(葛蘭黛傑克森)的支持下,他獨自偷偷離開兩人同住的、位於英國南邊濱海城鎮Hove的養老院,前往法國。
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的《花月殺手》,是根據2017年出版的《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改編,訴說美國1920年代一段恐怖又悲慘的真實歷史。
美國原住民Osage族群在擁有的荒涼土地上發現了石油,瞬間變得富裕,然而原住民們除了被白人從制度上剝削,甚至還有越來越多人死於奇怪的理由、警方也懶得認真調查,使得石油的「人頭權」漸漸落入白人手裡。
Ernest(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退役後,替他叔叔Hale(勞勃狄尼洛)工作,Hale長期滲透Osage社區,佯裝為原住民好朋友,實際上卻致力剝削他們的財富、甚至性命。Ernest擔任車伕認識了原住民Mollie(莉莉格萊斯頓),在Hale的鼓勵之下,兩人戀愛並結婚,而Mollie的家人開始一個個死去......
埃及裔瑞典編劇兼導演Tarik Saleh的作品《開羅謀殺案》,獲得2022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並入圍2023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15強名單。
一名來自漁村的埃及少年Adam(Tawfeek Barhom),考上開羅的名校艾資哈爾大學,該校也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權力核心。開學沒多久,領導該校的大伊瑪目突然去世,Adam被情報部門暗中招募為臥底,牽扯進政府、學校與宗教派系之間的政治角力,要操弄學校新領導人的推選。
《雷神索爾3》、《兔嘲男孩》導演塔伊加維迪提的新作品《下一球,勝利》,以2014年同名紀錄片的真實事件為根據,是部溫馨好笑的小品。美屬薩摩亞的足球代表隊戰績悽慘,不僅世界排名墊底,甚至在2001年世足資格賽時以0比31輸給澳洲,十年後,這支隊伍仍沒有任何起色,於是美國足球聯盟指派由於情緒管理問題快要沒頭路的足球教練Thomas Rongen(麥可法斯賓達),去美屬薩摩亞指導這群「全世界最弱的球隊」,他們的目標甚至不是贏球,而是進球,只要一球就好......
《下一球,勝利》充滿導演維迪提的一貫喜感風格,有許多可愛的角色,風景優美配樂好聽,劇本尖酸幽默不正經,偶爾穿插的電影哏頗有趣,但冷不防又會跳出幾個動人至極的時刻,我看得非常開心。
放眼美國影壇,要尋找最會詮釋不安與焦慮的演員,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名字一定排在前頭。這位今年 48 歲的天蠍座男子,有一種謎樣色彩,最擅長演出情感強烈、心神不寧、面臨極大壓力與往日創傷、或者精神狀態令旁人感到擔憂與危險的角色,他目前已經是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及奧斯卡獎的影帝。
即使瓦昆的演技與作品有目共睹,但特立獨行的性格令他總是與好萊塢其他知名演員有些距離感。他在乎公正與公益,但不是那種「形象包裝」式的關心,而是在乎到會讓人感覺些許「不方便」的程度。例如他以《小丑》拿下英國奧斯卡影帝時,在台上直接批評演技類入圍名單全是白人演員,形同結構性種族歧視;或是獲得金球獎影帝獎座時,直言大家替澳洲野火事件發聲是好事,但付諸行動保護環境更為重要,「不需要搭私人飛機來到棕櫚泉領獎吧」。後來他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也拿下影帝時,感言總算稍作包裝了,但他仍把握機會疾呼消弭歧視與保護環境等議題的重要性,並且提到人們平日加入咖啡與穀片的牛奶,其製造過程是多麼剝削牛隻。
全文詳見: 釀人物|不可預測的危險魅力──瓦昆菲尼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