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vs阿甘正傳

雖然「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與「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非常不同,至少在我眼裡很不同,但這兩部片免不了要被互相比較,畢竟這兩部片的編劇都是Eric Roth﹝寫過「伴我情深」(Mr. Jones)、「2013終極神差」(The Postman)、「輕聲細語 」(Horse Whisperer)、「慕尼黑」(Munich)、「賭你愛上我」(Lucky You)等等﹞,而且我感覺Eric Roth的確有點想複製「阿甘正傳」的部分人生觀與劇情。例如,阿甘的名言是他母親說的"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最常出現的句子就是"You never know what's comin' for you.",所以嚴格上說來「班」片比較黑暗,因為阿甘的人生不管怎樣,至少是巧克力。另外,班傑明與阿甘都曾經跑船,而阿甘的片頭與片尾有羽毛做暗喻,到了「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則變成了蜂鳥。

只不過,班傑明比阿甘聰明多了,他需要想的問題更多,所以他更被天生的情況壓抑,他會為女兒想,為黛西想,明白自己有一天終將離開。而且班傑明天生就得孤獨,不管他的個性、人際關係技巧如何,因為他小時候的樣子讓人記不得他只是個小孩,長大後他的人生順序又跟別人相反,他的朋友開始面對老年,他卻得面對青春期,幾乎是註定要孤獨的,因此電影裡他不像是各種事件的參與者,而比較像被動的觀察者。比較「阿甘」與「班傑明」,雖然結構上類似,但我總覺得後者成熟很多,更有深度,在表達作者想讓觀眾體會的情感時,也比較自然而非刻意。聽說,Eric Roth剛開始寫「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時,他母親過世了,而當他進行劇本改寫時,他父親過世了,我想雙親過世對這齣劇本有很大的影響吧。但是,雖然「故事」本身很棒,但有些「對白」仍流於俗套,這是比較可惜的。

另外,我覺得「班」片比「阿甘」無奈許多。片中提到黛西的車禍時,用了一段蒙太奇來描述,如果其他不相干人等做的事情改變了,或許黛西就可躲避掉車禍。不過,我們可以回頭分析個幾萬遍,「要是…就不會…」。問題是,人生沒有那個「要是」,只能做一種選擇,一次機會,一旦過了就是過了,只能想辦法去接受它。我想「班」片比較強調的是放下吧。或者也是Eric Roth寫給自己聽的。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小說原版

補充一下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大亨小傳」作者)於1920年,收錄於"Tales of the Jazz Age"的短篇原作「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故事內容。班傑明出生於1860年,一生出來就是個老人,擁有老人的身體、腦袋與智慧卻沒有任何回憶,他父親是五金交易商,後來班傑明參加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50歲的時候成為哈佛大學明星足球員,後來與孫子一起上幼稚園,最後去世。整個故事真的很短,半天就可以讀完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個網站:http://www.readbookonline.net/read/690/10628

費茲傑羅當初會寫短篇故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是因為馬克吐溫的話,他說"Life would be infinitely happier if we could only be born at the age of 80 and gradually approach 18.",於是費茲傑羅創造出一個跟正常人生旅程相反的班傑明,看看他會遭遇甚麼情況。而在比較沉重的電影版本裡,呈現出不管人生旅程是正是反,我們終將面對一死,班傑明越活越年輕,但他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時間」總是贏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一生中盡可能尋求快樂。

看過費茲傑羅另一本著作「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人大概記得,那位讓Jay Gatsby難以忘懷的女性,跟本片女主角一樣叫做Daisy。我蠻喜歡這樣的安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