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篇文章寫於2002年三月,不過前陣子電視台重播「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寫的這篇,就放在部落格上一起收集吧。

黑店狂想曲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這兩部的中文片名分別是「荒野大飆客」與「驚奇四超人2: 銀色衝浪手現身」。

以下有雷請小心。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繼上回對「火線交錯」的惡評之後,這回又要冒著被罵的風險,來寫寫我對「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看法。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

今天在自由時報上,有篇文章提到美國體育記者Peter Abraham的一篇部落格文字,我才看到那個畫面就飆淚了...


明明只是在某個老美的部落格看到一面旗子啊...也許我也有深刻的國仇家恨吧。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一直覺得蘋果很難吃,讓我想吐。吃兩三口還好,忍耐著咀嚼一下,趕快接著吃美味點的東西,就不會那麼噁心。但若要完整吃掉一個,又沒有其他美味食物在後面接著,我就會想嘔吐。有一回勉強吃完整顆蘋果,結果我一整天無法進食,看到食物就反胃,去廁所吐又吐不出來,但胃酸不斷往上冒,真有接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受。要是我想暴力減肥,一周吃一顆蘋果就夠了。

曾把這種討厭蘋果的感覺跟極少數幾個人說過,雖然樣本很少,但這些人都覺得我瘋了。「蘋果很好吃啊!怎麼會難吃呢?」、「哪有人覺得蘋果難吃的?大家都很喜歡吃啊!」諸如此類。多數暴力之極致,莫過於此。這些句子堆在一起,幾乎給我一種訊號──人人都愛吃蘋果,如果你不喜歡吃蘋果,就是神經病。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其實說到我的英文名字,是有段坎坷歷史的。

本人在國中以前,一個英文字都不認得,所以開始取英文名字,是在國一的時候。起先取的是Angela,沒有什麼特殊原因,只因為這個名字是A開頭的,我喜歡可以排在前面的各種東西﹝對不起,我小時候是個好勝愛第一的討厭鬼﹞。不過,這名字跟我沒多少緣分,只是純粹為了英文課所需。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陰錯陽差看了這部片,出來看海報才知道這部片才剛上映,所以這篇文章應該來得及推薦有興趣的人進戲院看吧。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My summary of Mr. Darcy's second proposal to Lizzy in Joe Wright's 2005 version of "Pride & Prejudice":

"Amid the morning mist, Mr. Darcy walked towards Lizzy and solved all her problems."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傲慢與偏見」重度上癮者,我自覺有義務將整理的各種照片與大家分享。以下精采照片請慢慢享用吧!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我是非常害怕別人拿陳年議題碎碎唸的人。由於從小我就將此性格展露無遺,所以大部分狀況下,我爸媽都不會唸我。我爸是一直很想唸,但因為我反彈很大,於是不敢唸。沒想到隨著我年齡漸長,我爸竟又開始了。

我很清楚「父母叨唸是因為關心」的原理,但是,做每件事情之前,難道不該評估效果嗎?如果沒有用,那又何苦做呢?畢竟我都一把年紀了,該注意的事情自己當然會注意,並不是提醒了才會去做,尤其我自己就是個很緊繃的人,真的不需要別人再為我的神經上發條了。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本文大部份寫就於2003年10月)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其實這篇文章最主要不是談David Yates,只是想要提兩件事情:1. 很高興看到英國人導英國血統的小說與劇本;2. 強力讚揚與推薦David Yates在2001年導的迷你影集:The Way We Live Now (紅塵浮生錄)

我總是希望英國背景、或是英國人寫的劇本,由英國人來導演,或者至少由「像」英國人的導演來負責。不知道怎麼形容,有時候某種英國戲劇小品的「味道」,是外國人做不出來的,除非是一天到晚浸淫於英國文學、歷史與藝術無法自拔的人。那種「味道」很難用言語表達,可以說是"exquisite"或"delicate"﹝或者有些人會說是"dull"吧,哈哈﹞,但又不僅如此。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做好被罵的準備來寫這篇文章──這部雄心萬丈的電影"Babel"真不好看。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001.jpg

任何一個極端迷戀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人,對於每一種重製版本,不論是電影或迷你影集,兩小時或六小時,都一定有很多意見。更何況,內容如此豐富的文學作品,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改編、刪減不少元素,然而書迷的偏執度又相當高,任何省略都可能造成觀眾席上的搥胸頓足與哀嚎連連,所以每次拍攝,一定都很要編導的命。就連普遍評價極高的1995年迷你影集版,其中遺憾仍不少。

我看過1940年美國拍的電影版、1980年BBC迷你影集版、1995年BBC迷你影集版與2005年Keira Knightley演出的電影版。考慮電影版本的時間限制,2005年的版本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雖然有幾個小缺點讓人遺憾,但瑕不掩瑜。我先從缺點講起,再談它的優點。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通化街上,在信義路口附近,有一家玫瑰唱片。大學時代我就去過,忘了是什麼原因去那兒,也不記得是跟誰去,但我還可憶起裡面的裝潢、佈置與人潮。這家三層樓的店面雖然裝潢簡單,但整體至少可稱是窗明几淨,消費人潮也不少。

多年以後,因為在基隆路信義路附近工作,中午時段我偶爾會徒步走去通化街附近,主要是想逛逛那兒的何嘉仁書店。當我瞄到書店旁的這家玫瑰唱片時,是有些熟悉感,然而風采卻改變許多。店面有點灰濛濛的,可能因為是中午吧,店員或許認為外頭的日光照得進來,店裡就不怎麼開燈。門口花車擺了一堆看起來一輩子都賣不掉的特價CD,上頭有些灰塵,也沒怎麼分類,讓我沒興致找尋其中是否有遺珠。

Liz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